颜体有肉感,柳体有骨感,直观上就这感觉,其异也在于此。至于同则二者皆结构端正,一丝不苟,框架固定,不飘不移。故功力显露。唐楷已臻登峰造极之境。后人很难超越之。
唐代是楷书的成熟和规范时期,也是楷书的鼎盛时期,书法家们在严正雄强的风格内做出了种种探索和微调,名家辈出,高手如林,形成了一个水平很高的楷书书法家群。究其原因,一是唐朝统治者对书法的高度重视,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大力提倡书法,科举考试也重视字体,楷书又是那时的标准书写体。二是楷书正处于其自身发展的极盛时期,它彻底蜕尽篆书、隶书的古质,建立了全新的法度,打开了一种艺术式样的新领域,各种风格任凭开拓,且没有发展成僵死的模式。
中唐时期,经过贞观、开元八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富民强,政治、经济、文化都繁荣昌盛,造就了其恢宏大度、兼容并蓄的文化情怀。在艺术上,蕴育出“以肥壮为美”的审美情趣。书法上也出现了新书风:以肥厚取代瘦硬。主要代表人物是颜真卿。以他为代表的书法革新家,一扫笼罩书坛日久的崇王风气,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巧劲的晋人书法;一平稳端庄的结构,代替了倚侧秀美的二王书体,古法为之一变,面目为之一新。
颜真卿出生于一个重视书法艺术教育的士大夫家庭。他秉承家学,后又拜褚遂良、张旭为师,深得其法。在广泛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吸取民间书法朴拙自然的成分,把书法从贵族圈子里突围出来,根植于平民百姓的土壤之中。因而他的书法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同平民百姓的欣赏层次相吻合,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功能,广泛地运用于榜书,被誉为中国楷书第一人!
唐开元以来一千多年的书法史,也肯定了颜真卿楷书的宗师地位,为后世习楷书者提供了极其完美的范本。颜真卿的楷书雄强茂密,浑厚刚劲,并有意识的将篆书笔法运用于楷书,以正面示人,温柔敦厚。这种对于雄强浑厚的崇尚,与儒家“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是相协调的。而颜真卿正是将儒家思想的这种理想人格气度在其书法中作了绝妙的反映。对于这种涵养正气的要求,颜真卿恰好具备了人格的高尚;书法之筋的谋求,使他又具备了厚度。
颜真卿楷书碑帖传世较多,著名的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等。
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朝发展的轨迹,国势日衰,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样要受社会政治环境以及思想文化的制约。大历之后,沈传师、苏灵等人为代表的“矫肥派”,给当时沉闷的书坛带来了一些活力,为稍后的柳公权锐意改革,脱颖而出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进入晚唐,唐代书法的大气已过,各种书体皆备,名家众多,左规右矩,法度森严,使后代难以企及。而生活于此时的柳公权却不甘寂寞,认真总结初唐四家及颜真卿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其博学聪颖,才思敏捷,取众家之长,独辟蹊径,自成一体,以楷书名世,继颜真卿之后,成为唐代书坛第二位革新家,光照晚唐书坛。其楷书学习王羲之,得之遒媚;学习欧阳询,得之严谨;学习颜真卿,得之劲拔。并且能习古而不泥古,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形成了自己刚健遒媚、瘦硬清劲的风格,以至于他的楷书能与颜真卿楷书并称为“颜筋柳骨”,可见其实力雄厚。
柳公权用笔最讲法度,笔画粗细匀称,方圆兼施,规矩森严;用笔讲究藏锋逆入,回锋收笔,含蓄而又外露。柳公权是唐代楷书书法集大成者,成为魏、晋至唐朝楷书的总结者。其代表作品有:《金刚经》、《神策军碑》、《玄秘塔碑》、《九嶷山赋》等等。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何为筋?何为骨?
“筋”,是指线条紧敛、浑劲内含的状貌。《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可见筋与骨肉的关系极为密切。《说文解字》释筋为“肉之力也”,《艺概》亦言:“有含忍之力,筋也”,因此,“筋”本身是力的表现,而且这种力量是有深度的,偏于内含而不外露。《翰林要诀》:“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古人一般把笔锋比作线条之筋,这种说法符合“筋”之本义。若笔锋断处不藏,连处不度,则露筋之病生也。
“骨”,是指线条刚劲有力、气势雄强的状貌。“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不透”(《梦溪笔谈》),这是沈括对徐铉书法线条妙处的称赞。这日光不透的线条中心,便是线条之骨,四周略透的便是皮肉筋脉。这种现象与医学上X线片相似,片中只见骨,隐约处则为筋脉肉皮。因“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才使我们感觉这种线条特别有厚度,可“触摸”到,于是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便产生立体感。清刘熙载《艺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可见力是骨体的表现。书法历来强调筋骨及其作用,以骨健筋丰者为上品。清朱履贞《书法捷要》亦云“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玉燕楼书法·骨法》云:“夫骨,非棱角峭厉之谓也。必也贯其力于画中,敛其锋于字里,则纵横大小无或懈矣。惟会心于‘直’、‘紧’二字,斯能得之。”因而,线条骨体与高超的用笔技巧(中锋用笔)最为相关。
颜字笔势沉雄、逆锋回笔,竖画粗且直,横画较细;字体宽博、内疏外密、体势相背(晚期相向),空间摆布力求均称,质朴敦厚;重气象求气势,正是筋丰之状。
柳书用笔坚挺瘦削,强调起、收之笔与转折处的顿按,成明显的隆起结节;中画部分更显尖削;结体以相向之形为大势,中宫紧而四方开张,华美灵巧,骨力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