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县,属于河南省信阳市,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南望大别山,北接黄淮大平原。淮滨因位于淮河之滨而得名。
淮滨县作为楚相孙叔敖的故乡,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境内有周代蒋国故城等遗址。淮滨县城古代称为乌龙集,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1951年7月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置淮滨(县级)办事处,由潢川专员公署领导;1952年8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撤销淮滨办事处,设淮滨县(县人民政府驻乌龙集),划归信阳专区领导;1960年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撤销淮滨县,将淮滨的行政区域划归息县和固始县;1962年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恢复淮滨县,以合并于息县的原淮滨行政区域和合并于固始县的原淮滨县期思、张庄两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淮滨县的行政区域。经2005乡镇机构改革,淮滨县现辖17个乡镇:有城关、马集、期思、防胡、新里、赵集、栏杆、谷堆8个镇和王店、张庄、邓湾、芦集、三空桥、张里、固城、王家岗、台头9个乡,289个行政村,3002个村民组,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489个居民小组,人口70万。
淮滨航运也是历史悠久,船体从七十年代前的木船变为八十年代前后的钢筋水泥船,到九十年代至今运输船舶都已经改为钢质驳船,由过去重量为百十吨发展到现在数千吨的钢质船。淮滨造船业也跟着日益发展,现在已经有了20多家造船厂,年产量100多艘。水运企业已经发展到轮船公司、航运一公司、二公司、淮管处航运公司、港航运输公司、水运公司六大运输公司,现拥有船只778艘,载重量41.45万吨。
淮滨人民不仅淳朴聪慧,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秦、隋、唐、元、明、清历代农民起义的战火,都曾在这里燃烧。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淮滨人民的革命斗争掀开了新的一页。淮滨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勤劳勇敢的淮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斗争之中。1927年建立了淮滨第一个党支部,举行了“周黄暴动”,打响了淮滨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4年,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以淮滨麻里店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发展红色区域,英勇出击,转战在洪、淮之间,中共豫东南地委和豫皖边区地委机关先后设在淮滨,领导了南起麻城,北达阜阳,东到立煌的广大地区的革命斗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滨人民踊跃支前,为解放大军抢渡淮河提供了有利条件。
淮滨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隶属信阳市辖县,地处河中上游,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人口60万,县府驻城关镇。淮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被称为“清官第一人”的楚国名相孙叔敖就诞生在这里。 淮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红麻、烟叶等。猪、牛、鸭、蚕、甲鱼等特色农业已形成规模。黄砂、水运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淮滨各项事业蓬勃向上,日新月异,农业发展迅速,粮食总产突破3亿公斤。工业发展强劲,已形成卷烟、酿酒、轻纺、食品加工、建材、机械、造船、印刷、服装等工业系列。兴建中的桂花岗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规模,区内街道宽阔,高楼林立,商旅繁荣,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