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块人造肉诞生
中国第一块人工养殖肉诞生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类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据了解,这块人造肉是我国第一块利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的人造肉。
目前这种人工养殖的肉还没有经过专家鉴定,正式发布需要等到一系列科研指标达标后才能统一发布消息。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罗云波表示,动物干细胞培养的人造肉营养价值毋庸置疑,与普通肉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可以调整,使其营养价值更符合人类需求。然而,现在将这种人造肉投放市场还为时过早,在世界各地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据国家肉类中心官方微信报道,2019年11月18日,南京农业大学周教授带领团队使用第六代猪肌肉干细胞20天,产出5克重的养殖肉。
这是国内首个利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的人造肉,是该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周教授展示中国第一块人工养殖肉
由第三方组成的专家组将对这块肉的肌肉组织、血清含量、脂肪含量等一系列科研指标进行鉴定。目前,周和整个课题组正在准备相关的鉴定活动。
动物干细胞生产的人造肉是可以食用的,但是目前技术上还没有降低成本,还没有进入市场。
罗云波表示,动物干细胞扩增培养生产的人造肉营养价值毋庸置疑,与市场上常见的食用肉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更好。“在(培养)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调整,更好地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比如普通肉类所含的OMEGA-6,摄入过多会致病,人工养殖技术可以用对人体更友好的OMEGA-3替代。”
罗云波表示,这种人工培育的肉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厂,最终进入普通人的餐桌,也将面临挑战。世界各地都在进行这种尝试,但都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是这种尝试也代表了一种未来,因为现在大量的动物被繁殖,这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项技术的成熟会减轻这种压力。”
今年,随着猪肉的短缺和价格的上涨,“人造肉”的趋势开始在中国爆发。
比如9月,“真柔”推出人造肉月饼; 10月份金子火腿推出了人工肉饼……不过,基本都是“素肉”。
所谓“人造肉”,目前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素肉,也就是“素肉”。它以从大豆、豌豆、小麦等农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为原料,通过挤压等工艺,增加蛋白质含量,再添加植物风味物质,使其在口感和风味上接近真正的肉类。但它不是真正的肉,因为它不含动物蛋白。
比如较早出现在中国餐桌上的素鸡和素食餐厅的“仿肉”就是植物肉。而这两年出现的素肉在口感上也开始接近真正的肉。目前,蔬菜肉的制作技术比较成熟,国内现有的“人造肉”产品主要属于这一类型。
另一种是培养肉。它从动物身上提取一块组织或器官获得干细胞,然后将干细胞放入培养皿中繁殖并生长更多的肌肉细胞。换句话说,就是人工方法培育出来的真肉。
早在2013年,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养殖肉就从荷兰实验室培育出来。
如果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类中心这次成功研发出人工养殖肉,就意味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零突破。
根据国家肉类中心微信
编辑王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