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圈里的“多多少少”
紫砂市场纷繁复杂。不小心就会“吃药”。作为收藏者,你一定知道紫砂收藏中的这些“或多或少”。
商家多,收藏者少
紫砂收藏市场,紫砂交易网站的论坛,有很多商家在卖,但真正的收藏者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加入其中找乐子,看热闹,问价,闹着玩,转两圈,拍拍屁股走人!
否则商家会在这个市场购物,在那个市场销售,不管真假,只图赚钱。
中介多,摄影师少
现在只要有个收人的地方,就会有拍卖中介,不会流入市场,正式的和不正式的鱼会混为一谈。最终,有多少壶落入真正收藏家的口袋?还是通过多轮资本竞争来炒掉价格才是真正的目的?
感性多,理性少
有教训就会有经验,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有经验的时候,收藏就会被理性对待。刚开始看到哪个锅花了大价钱,听说鉴宝的专家对那个锅估了个好价钱,就盲目跟风买了一些类似的“疑似”宝物,结果就上当了。
展会多,交易少
为了刺激消费,很多人都在绞尽脑汁举办各种紫砂展。福建、广州、山东.大大小小的展览层出不穷。然而,真正成功的展览屈指可数。原因是一般产品多,精品少,价格,高,所以交易量不会大。
奖项很多,但令人信服的却很少。
虽然奖项过多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奖项和评选的种类依然很多,包括邀请专家评审、让锅友通过互联网投票等。其中,专家评审会因为专家的个人喜好和自身水平招致非议,或者选手会主动耍花招,而网络投票则会产生拉票等手段,完全背离了公开评选的初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奖项都是有说服力的。
牵强的命名多,但名副其实的少
除了经典的传统壶型,如今的艺术家往往自己为原创作品命名。虽然一个名字只有几个字,但它最能体现一个人全面的文化修养。如今,紫砂中各种各样的名字随处可见,但贴切、中肯、画龙点睛的好名字却少之又少,选得也不好。为什么说文化?
做梦的人多,反思的人少
紫砂圈里鱼龙混杂。有些人整天梦想着做锅,希望手中的每一个锅都能卖个大价钱。希望有钱的老板能进入紫砂行业,挥挥手。希望大家像炒房者一样聚在一起炒紫砂壶。他们期待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收藏热潮的回潮,却很少反思自己的不足,也懒得反思整个紫砂行业的混乱和隐患。
链接
摶 |《觐候六方》许冰
链接
北京语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