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名字往往寄寓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的名字十分有深意。
两人的父亲郭啸天和杨铁心同为北宋遗民,胸怀一腔爱国的热情,他们惋惜北宋的覆亡,于是给孩子取“靖康”二字,是想让杨康和郭靖不要忘记“靖康之耻”。
是啊,“靖康之耻”深深影响了所有的北宋遗民,爱国诗人陆游,就是其中的代表。
陆游一生都致力于恢复中原,至死未休,1210年,85岁高龄的陆游走到了人生尽头,他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我要走了,万事皆空,最令我悲伤的就是还没见到国家统一。有朝一日,如果朝廷的军队收复了中原的失地,你一定要到我的坟上,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千百年来,每每读到这首诗,无人不为之落泪,为陆游的爱国的赤子之心,为陆游那终生未曾实现的愿望。
陆游的愿望源头,还要从“靖康之变”说起。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此时的陆游,还是一个两岁的幼儿。
其实,早在陆游出生的1125年,金军就已经开始南下攻宋,天下已经很不太平。
靖康元年的秋冬之间,父亲陆宰带着全家人从东京南归,沿路兵荒马乱。
陆游曾在《三山杜门作歌》中写道这一段幼年的经历: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
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
刚刚学会走路时,陆游就过上了兵荒马乱的生活,兵灾来时,他们只能伏在草丛中,拿着一块饼,往往十天半个月没有开火做饭。
一路南归的过程中,随处可见扶老携幼逃难的情景,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回到了山阴(今绍兴)老家。
可灾祸并没有结束,金兵时常南侵,陆游的家乡山阴是重灾区,经过患难的陆游,总是比较懂事。
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陆游的父亲陆宰是当时的名士,周侍郎、傅给事、李参政等志士和陆宰交游,说起国家覆亡,百姓流离,都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去。他们痛恨卖国的秦桧,赞扬忠臣烈士。
年少的陆游目睹着这一切,抗击侵略者,收复中原的种子,早已种下。
1153年,28岁的陆游到临安应考,却因为秦桧的阻挠而落选。直到秦桧死后的1155年,陆游才正式步入仕途,从此,恢复中原贯穿了他的一生。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
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陆游感到无比的忧伤。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生于两宋之交,幼年就饱受战乱流离之苦,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收复失地的愿望贯穿了他的一生。可是,南宋统治者只图苟安求和,不思进取,他一次次的燃起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
乾道八年时,他在《谢池春》中写下诗句: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是啊,一年又一年,中原未曾收复,时光都虚度了。
到生命的尽头,他知道,他真的看不到国家收复了,他只能留下遗言:儿子呀,如果有一天,中原收复了,一定到我的坟前告诉我。
赤子之心,至死未休,这就是陆游。
可惜的是,终南宋一世,也未曾收复中原,陆游有知,肯定无限遗憾。
可是,这位赤子之心的爱国诗人,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人,关心国家命运,激励更多的人为国家复兴而献身。生命有限,而精神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