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的人说,张爱玲一世孤傲,不近人情,说话刻薄,薄情寡义;了解的人说,张爱玲一颗真心,勘破世情,聊煮文字,最是长情。——杨锦慧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的,出生时是贵族,却被冷漠的亲情伤得遍体鳞伤;因为手中的一支笔,名震大上海,出尽风头,却遭受了胡兰成的爱情背叛;她是天才的作家,却怀着一个孤寂的心,最终孤零零地离开了人世。
1920年,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母亲也是名门之后,可以说从出生开始,她就是一朵华贵的牡丹花。
幼年的张爱玲(原名张瑛)是无比幸福的,她是洋房大院里的贵小姐,那时候父母还是恩爱的,身边有仆人照顾,还有一个小一岁的弟弟相伴玩耍。
可是好景不长,母亲黄素琼和父亲张廷重的隔阂越来越大,母亲是新时代女性,崇尚自由和新思想,可父亲却是守旧派,而且还有不少恶习,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如果是别的女子,会认为一个贵族遗少这样做,无可厚非。
但黄素琼不能忍受,在一次次的争吵中,她决定离开。
在张爱玲4岁这年,母亲抛下她和弟弟远赴海外了。
之后,张廷重把外面养的姨太太老八领回家里,老八是风尘女子,她来到之后家里变得热闹非凡,常常有宴会。可老八对张爱玲却是很好的,带她出去看跳舞,给她做昂贵的衣服,和她一起穿亲子装到处闲逛,虽然家里佣人都对姨太太不满,可张爱玲却记住了她所有的好。
张爱玲8岁那年,姨太太和张廷重因为争吵而决裂,被张廷重赶出家门。张爱玲内心又一次遭受了别离的痛苦。
此时的张廷重又想起了远在海外的妻子,于是写了一封忏悔信,请求妻子回国。也许是念及旧情,黄素琼回来了。
张爱玲内心欢喜像过年一样,开始精心挑选一套自己以为很好看的衣服,穿戴整齐地迎接母亲。可母亲见到她既没有拥抱,也没有惊喜,反倒一开始就指责她衣服太小,刘海太长。
张爱玲幻想过无数次和母亲团聚的场景,却没想到母亲一见面就开始挑刺,她内心失望至极,只能克制着对母亲的想念,静静地站在一旁。
母亲初回来的这段日子,父亲张廷重痛改前非,表现得非常好,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这是张爱玲最留恋的日子,在之后的文字中多次描绘。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张廷重很快就重拾恶习,抽烟、赌博、逛窑子、养姨太太。他对黄素琼的承诺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笑话。
张爱玲10岁这年,他们夫妻缘尽,黄素琼选择了离婚。
从这些经历我们也可以猜到,为什么张爱玲的文字中总透着苍凉的意味,她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没有圆满的结局,因为母亲的离开、回来、再离开,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母亲离开之后,张爱玲感觉到了孤独,她知道再多的眼泪也留不住母亲,也懂了情感中的无助,她的内心在感情的旋涡中苦苦挣扎,却依然保持着外表的冷静。
苦难是天才的摇篮,一位才女的出世,历经了万般苦楚。
她以为自己已经够苦了,却没想到后面还有更大的考验,父亲要为了娶一位继母回来。
继母孙用蕃也是名门之后,但脾气不好,还抽鸦片,对张爱玲弟弟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张爱玲对这个家失望至极,一直寻找离开张家的机会。
后来张爱玲想去报考伦敦大学,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对出国这件事深痛恶觉,因为他想到了远赴欧洲的前妻。后来在一次和继母争吵的过程中,张爱玲被父亲暴打并囚禁。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刚经历了母亲离开的打击,又遭受到父亲的囚禁,内心渐渐被黑暗包围,她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这里。最终,她得到了一个逃跑的机会,她拼命跑到母亲的公寓,被母亲收留。后来,弟弟张子静也想来投奔母亲,可母亲因为经济拮据断然拒绝。
从这一年开始,他们的父女情缘基本是终结了。1941年,张爱玲因为学费的问题和父亲见了一面,之后到1953年张廷重去世,她再没有去看过父亲。
原生家庭的支零破碎,造就了张爱玲孤僻冷艳的性格,她不爱说话,不善交际,一生之中,也不过两三个挚友,幸亏还有一支笔,能打开另一扇新世界。
1942年,是张爱玲大放异彩的一年,这一年,她写了《沉香屑第一炉香》 、《倾城之恋》、《茉莉香片》、《心经》等作品,逐渐成为了上海文坛的璀璨之星。
这一年,张爱玲遇到了胡兰成。胡兰成的出现对张爱玲是成全,也是毁灭。
1944年,二人写下一纸婚书结婚。张爱玲写上上句:胡兰成和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胡兰成写了下句: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短暂的甜蜜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麻烦。她不仅在写作上搁浅,在政治上也被人怀疑,她的文章也遭到了质疑和谩骂,经济收入直线下滑。
胡兰成的背信弃义和花心风流深深刺痛了张爱玲,这段婚姻让她疲惫不堪。1947年,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了分手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凄惨落幕。
经历婚姻失败的张爱玲,萌生了离开上海的想法,于是去了香港。在那里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到处寻找工作机会,最后做了一份翻译的工作,并在那里结交了宋淇和邝文美夫妇。这对挚友可以说是张爱玲后半生的情感寄托,他们一直帮助张爱玲,而张爱玲也把自己的遗产留给了这对夫妻。
1955年,张爱玲前往美国。出发时她泪眼朦胧,内心充满孤寂和恐慌,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走,真的只剩自己一个人了。
1956年,她同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结婚,但生活一直处于窘迫和漂泊之中,而且赖雅身体不好,几度中风,张爱玲要照顾他,还想着写剧本,只能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谁能想到,当时风靡上海文坛的张爱玲,就落到如此地步,连生计都成问题了。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开始了独居生活。也开始全心投入到写作当中,晚年期间完成了学术论《红楼梦魇》,生活也因此改善。
晚年,她全身心投入写作中,对外界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为了躲避打扰和蚤子的打扰,她不停地搬家。到1995年,张爱玲在自己的公寓里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人,享年74岁。
张爱玲的一生传奇到此画上了句号。她出生贵族,却深受家庭的伤害,她半生绚烂,却终身孤寂。
我花了很多篇幅写了张爱玲的父母,因为我觉得原生家庭对张爱玲的影响太大了,如果不是母亲三番两次的离开,如果父亲没有恶习,给她一个圆满的家庭,她的内心就不会如此孤独和绝望。
她的悲凉沧桑充斥在她的作品中,世态炎凉,爱情凋零,人心冷漠,这些都被写进了作品里,她有着超乎常人的冷静和决绝,而这一切,和她的父母脱不开关系。
但苦难造就天才,如果她出生一个祥和温暖的家庭,也许文坛上就不会有她的名字,她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