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已故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索尔兹伯里,曾经把长征比作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但后来,他又统统否定了。他说,长征是无可比拟的,长征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是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
是的,长征不仅是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英雄壮举,它留下的巨大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934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拉开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序幕。今天,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为广大书友推荐十首长征诗词。通过它们,我们仿佛看到在那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斗中革命先辈前赴后继、无畏艰难的身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让我们从长征诗词中去感受和领悟长征精神。
长征序曲:“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
南粤:古时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解析】
1928年,内战爆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对我军进行“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先后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夏,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的中央临时政府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采取“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而此时毛泽东在距离北部前线很远的南县视察工作兼养病,他住在会昌文武坝,未能参与反“围剿”的主要战役指挥。结果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需要实行战略转移。
这首词作于1934年,毛泽东作此词以激励革命精神。黎明前他登顶会昌山,虽然为革命前途忧心如焚,但却无消极悲观失望之态,反而道出“风景这边独好”之志。
长征鼓点:“万马战犹酣”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解析】
这三首小令为毛泽东1934年到1935年长征途中所作。长征开始之时,局势险恶、战事告急,面对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创作小令为党和红军鼓舞士气。三首词分别写驰骋山路上英雄形象之高,红军指挥者胸怀之广,以匡扶天下为己任者意志之坚。
长征言志:“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手迹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离遵义城约60公里。它是四川省与贵州省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解析】
1935年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途经娄山关,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2月5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毛泽东被授予军事指挥权。
上任伊始,没料到遇到川军重重阻力,红军折兵数千,屡攻不破。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中央政治局当机立断,决定寻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经过连夜苦战,红军顺利通过娄山关,于是乘胜追击重占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是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仗。
长征艰辛:“蓬蒿没膝步泥潭”
《过草地》
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蒿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坐地随意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解析】
1935年8月,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这首诗作于8月,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的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是泥质沼泽。这是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路,当时诗人张爱萍在长征中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为红军主力开道,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
在长征中,草地堪称大自然所设置的最大险阻。据老红军的回忆,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
长征抱负:“环球同此凉热”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
遗(wèi):赠与。
【解析】
《念奴娇·昆仑》作于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作者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此首词在长征诗词中最为奇特,诗人把自己想像成一个超级巨人去改变地球面貌求得“环球同此凉热”,最终实现“太平世界”。
长征丰碑:“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手迹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析】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会议决定: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兼政治委员。9月20日,毛泽东在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作行动方针与任务的报告。他说:民族的危机在一天天加深,我们必须继续行动,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的红军。从现地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过七八百里的路程。大家要振奋精神,继续北上。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大体作于这一时期。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面对胜利的曙光,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长征群像:“大军纵横驰奔”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解析】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红军抗日先遣队结束了长征,到达陕北保安的吴起镇。彭德怀指挥先遣队进行了“切尾巴”战斗,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取得了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场胜仗。为此,毛泽东特作本诗赠予彭德怀。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备极艰苦。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解析】
“十大元”帅中唯有陈毅没有走过长征路,他被中央留在南方领导留守部队打游击。从1934年10月到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长达三年极其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程度不亚于长征。他们不但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行动,保存了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还推动了南方八省的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的又一个战略支点。
这是一首写于长征时期,虽不在长征路上,但与长征“肝胆相照”的一首诗,它为长征加油并呐喊,诗前小序,介绍了作此诗的背景,“备极艰苦”统领了全诗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感怀长征:“大渡勇夺桥”
《无题》
聂荣臻
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相关链接】
该诗是聂荣臻在1979年10月为大渡河纪念馆所作,创作的题材是飞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与20余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歼灭大渡河以南红军的企图。
《无题》
杨成武
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
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
【相关链接】
此首诗是1980年,杨成武为泸定县纪念馆所创作。杨成武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红一方面军纪实》《八路军新四军全传》《毛泽东诗词史话》、央视网、人民网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