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情绪,有时候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出了事,他们总想发脾气。与人相处时,只要一方动了情绪,就容易引起争吵。如果双方感情用事,就会吵个没完。
争论和争论是不同的。有些人混淆了这两者。这显然是一场争论。他们还说他们在和别人争论。他们没有恶意,但他们不知道。当你情绪激动的时候,对方已经感觉到恶意了。他心里不舒服,你反驳你也会不舒服。这样一来,就完全没有争论了。
即使是争论,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行不通的。一些公司的老板经常犯这个错误。他们总是鼓励员工在会议上争论,甚至称之为头脑风暴,但结果,员工们对此很感兴趣。这真的不是一个好领导的素质。
《人性的弱点》一书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解读:90%的争论都是这样结束的:双方都不屈服,都坚信自己掌握的是真理。你可能永远是对的,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你的观点和你争论时的态度一样没有希望。
卡内基说:“永远不要期望赢得一场争论。即使你赢得了一场争论,你也会输。”如果你反驳对方让对方汗颜,向所有人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呢?你觉得舒服吗?对方在哪里?你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让他丢脸,他肯定会对你不满。”
他说伟人不会浪费时间争论。其实不仅仅是伟人,普通人也一样。我们都渴望越来越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改变先吵架的态度呢?既然吵架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能不吵架吗?你能绕过争吵,找到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
以婚姻为例。夫妻只能通过吵架来解决问题吗?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和你的伴侣吵架,你能解决问题吗?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和另一半有没有因为吵架解决过问题?经历过这种经历的夫妻很容易发现,吵架不仅会伤害感情,还会因为情绪波动太大,导致晚上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意义何在?
在这个问题上,戴尔·卡内基引用男高音歌唱家简·皮尔斯的话说:“很久以前,我和妻子有一个共同的协议。如果我们其中一个人生气了,另一个人就要静静地听,否则我们两个都会吼,就没有办法继续交流了。我们一致认为,今后无论我们对彼此有多么不满,都不应该违反这一协议。”
他在书中引用这句话的原因表明他认可这种方法。简单来说,他只需要做好两件事:先听,再沟通。
听的时候不要插嘴。
说到倾听,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中,都是这样一幅画面:一方说话慢条斯理,另一方静静倾听。其实这只是倾听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当别人在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们可以用倾听。
夫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不同于其他关系。我们需要把握“亲密和距离”这两个要素。不要简单的认为夫妻之间没什么好说的,关于情话我们什么都可以说,但是伤了人就少说为好,这需要我们懂得倾听。
不难理解,夫妻一方生气时,另一方不打断,静静地听,让对方把话说完,抓住对方话里的重点。这不仅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还能让他放下戒心。他想说的话说完后,你可以让她休息一下,递给她一杯水,足够驱散对方一半的怒气,然后沟通就会顺畅了。
朋友亮亮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当他的妻子因为婆婆欠我钱没还而生他的气时,她问他:“婆婆欠我钱,你不在乎。”听完她的话,他先递给她一杯水润润嗓子,然后说:“让我来处理这件事,但我们能不吵架吗?”
交流时不要冲动。
人们常说,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这种观点往往被理解为“沟通是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的桥梁”,这是错误的。已经建立关系的人也需要沟通,尤其是在特殊的夫妻关系中。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是家人就懒得沟通。
很多夫妻之所以争吵不休,是因为一直缺乏沟通的结果。如果我们提前沟通好很多事情,像前面提到的皮尔斯一样和妻子达成协议,就可以避免争吵。
夫妻之间的协议最好在婚前达成。婚前协议有三章,专门针对“吵架”。婚后可以避免吵架。即使吵架了,也可以按照约定停止吵架,基于约定的沟通会很顺畅。
如果婚前没有“吵架”的约定,婚后有争吵,最重要的不是停止争吵,而是如何避免以后无休止的争吵。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借着吵架的机会,建立一个协议。
这就是亮亮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做法。听了妻子的话,他说:“我们能不吵架吗?”他利用这个机会和妻子交流。我们就不多赘述了。只要两个人都是讲道理的人,在“如何避免争吵”的问题上深入沟通,我们一定会有一个非常愉快的结果。
需要提醒的是,吵架后的沟通不要冲动,尤其是你已经安静地听完了对方的发言。如果你冲动,你所有的成就都会失去。对方最终会因为你的包容,放下戒心,驱散一半怒气。如果你认为沟通是轮到你生气,那只会激起对方更大的愤怒。那么双方就会互相咆哮,以上两种方法都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