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农民可以在河里发现很多好东西,比如野生鱼虾,这些都是常见的,但也有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一旦被发现,它们往往很兴奋,容易吸引人们的围观。这个不寻常的东西是乌木。在很多农民眼里,乌木是两袖清风的“黑木”,拿回家当柴火似乎也没用。但在少数人眼里,这是一件难得的好事,有的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尤其是金楠木做的乌木,被认为是无价之宝。
在四川、江西等地,乌木现象多次出现。比如2014年,在江西九江武宁县发现了4棵4000年以上的乌木。最长的一个超过10米长,其他的有1-5米长。当时,有成千上万的人观看挖掘过程。可以说场面壮观,很多外地的人都来凑热闹。2013年9月,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村民蔡亮在河道里挖出了一根24米长的“黑木头”。一开始有人提出35万买,后来有人直接开了1亿,让他兴奋不已。但他还是上交了“黑木”,政府赔偿了7.5万元的挖掘费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个属于发现者的深色木头是什么?
为什么农村的“沉郁树”备受青睐?
1.资源稀缺。其实农村出土的乌木大多是“沉郁木”。这是因为环境突然改变,导致树木被埋在地下几千年。被各种原因发现后,自然感觉很神奇。毕竟它有很长的时间感。这种“黑木”之所以吸引很多人观看,是因为它还很少见。农村有很多树,但很少能埋在地下几千年不腐烂。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每个人都想看看几千年前的东西长什么样,所以基本上,只要在某个地方发现了乌木,就会有一大群人围观。如果是普通木材,显然人们不会那么好奇,资源的稀缺性也导致其价格偏高。
2.有一定的市场炒作。农村河里挖出来的乌木,有的又大又老,常说价值几千万,甚至过亿,有的价值连城。其实里面有一定的炒作成分。从市场需求来看,乌木的消费需求并不大。如果加工成家具,只有少数消费者认可。当然,由于价格因素,只有少数消费者有这种购买力。在市场猜测下,乌木的价格相对“人为偏高”,这个价格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以江西修水村民蔡亮挖的乌木为例,如果有人愿意出1亿元购买,那么自然会认为对方的报价肯定会超过这个价格。在这种状态下,村民们自然更加兴奋。
3.农民的信息有限。对于乌木,很多农民不太了解。他们只是听从别人的建议。有什么作用,或者有什么利用价值?它经常完全失明。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村民的理解存在偏差。我只是听说这个东西很稀有,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价格会很高,然后我觉得它很值钱。其实上交的乌木往往不好处理,卖不出去,还得有人看管,专门安排存放。这些都是问题。农民不能正确对待名贵的乌木,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处理,无形中抬高了乌木的地位。
农村发现的乌木为什么要上交?
1.避免过度宣传乌木。很多时候,乌木市场是“有价无市”,听起来价格很高,但实际销量并不好,或者说真正的买家很少。有时候,商家把左手转到右手只是一种伎俩,目的是抬高价格,这就是市场炒作。如果任其发展,继续炒作其实不是一件好事。上交乌木的统一需求让投机者放弃了思想,想炒作就炒不了。而且,这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即价值较高的不明物归国家所有。
2.要求上交乌木可以稳定人心。试想一下,如果村民从河里挖出来的乌木,通过自由交易赚了几个亿,那么其他村民怎么看?他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在周边地区挖掘,会有一波人挖乌木。显然,这种现象不是我们想要的,需要从源头上消除。此外,如果农村河流挖掘不当,不仅不利于蓄水防洪,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了避免不良影响,解决办法的根本就是把所有被认为有价值的乌木都上交,也就是说不管它值多少钱,都与村民无关。有了这个统一的政策,村民“淘金”的兴趣将大大降低。
3.老乌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乌木的形成来看,它的年龄不会短,3000-4000年也是正常现象。从考古研究的角度来看,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考古学家可以根据出土的乌木推算出几千年前的场景,如果用实物来证实就是最好的说服力。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意义不大,但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几千年前的乌木确实是一件珍宝。退一步说,我们可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说得越大,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几千年前的中华文明,甚至人类发展史。
总之,农民在河里发现乌木后,应该尽快报警。不要想着把它挖出来卖了,因为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处理掉,最后还是会上交的。还是主动一点好。一方面,你不必浪费精力。另一方面,你可以获得良好的声誉。一般来说,500元和一面横幅还是可以拿个小奖的。物质奖励可能不多,但精神奖励不会少。抱着这种心态,相信村民们会理性看待乌木,至少不会在河里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