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瘦身利器让你轻松瘦身,放心变美

两次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原创投稿 wpadmin 3年前 (2022-02-21) 237次浏览 0个评论

两次飞跃(什么是两次历史性飞跃)

巍峨的乌蒙山绵延千里。

贝豪盘江,奔腾自古以来就在这里。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吞噬山川的“三线”建设在西南拉开序幕。它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写下了壮丽的史诗。

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半个多世纪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10万建设大军汇聚于此,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共进,披荆斩棘,开拓创业,在乌蒙这片贫瘠的土地深处建起了现代化的城市,成为现代贵州工业化的开拓者,创造了地球上的伟大奇迹。

两次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乌蒙新报记者赵明摄

“三线”建设催生的六盘水

1964年5月,国际环境瞬息万变,党中央作出“调一线、建三线”的战略决策。凭借地理优势和煤炭资源,特别是优质冶金焦煤的巨大储量,六盘水在西昌会议上被国家确定为西南“三线”建设的主要煤炭基地。

六盘水的“三线”建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牢记时代的召唤,“好人准备三线,为民备荒”。他们从城市来到乡村,从繁华地带来到大山深处,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激情书写新生活

唐群和70岁的煤矿退休工人陈冬梅是陕西铜川煤炭学校的同学。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两人于1966年签约支持六盘水“三线”建设。对他们来说,那些艰苦的岁月正在渐渐远去,但却是他们青春的足迹和历史的印记,不可磨灭。

“‘三日天气不晴,三里地连’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为了应对恶劣的天气,雨衣、雨靴和大棉袄成了我们的‘三宝’。我住在山洞里,干基地和毡房里,我吃玉米和土豆。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没有人会喊苦和累。白天工作的时候,大家都精力充沛,总觉得用之不竭!”

正是这种无私奋斗的精神,让“三线”建设者在水冷式草枯、一榫一插座、一砖一瓦的荒山野岭中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了贵州多项第一:

1966年1月1日,贵州第一座现代化煤矿——六枝煤矿建成。

1966年5月1日,六枝特区第一家矿山机械厂正式投产,贵州省第一家煤炭机械厂——六盘水煤炭机械厂在六盘水建成。

1970年7月1日,贵州省第一家化工厂——盘江化工厂(671厂)建成,84号产品正式投产。

1970年10月1日,贵州第一家钢厂水城钢铁厂建成,1号高炉开炉。

1970年12月26日,贵州省第一条水泥生产线水城水泥厂建成投产。

1974年9月26日,水城电厂建成,1号机组首次火电安装正式并网发电:

……

相关统计显示,“三线”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六盘水累计向全国贡献煤炭13.6亿吨、电力5600亿千瓦时、钢材6600万吨、水泥1.21亿吨,形成了以煤、钢、电、材为主要支柱产业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三线”建设给六盘水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原本分属不同区域的3个偏远落后农业县,以“三线”一体化建设为契机,从3个矿区到3个特区,从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到六盘水地区,再到六盘水市,历时14年。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三线”建议,就没有六盘水。

“三线”精神,一座城市的文化之根

因为“三线”建设,“江南煤都”“十里钢城”诞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三线”精神由此锻造。激励我们服从党的指挥,服从大局,与大地抗争,奋发图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它已经成为六盘水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魂。

位于水城古镇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博物馆,节假日期间不断有人前来参观。“老物件”,如钢架、挖头、旧雨靴、破布和棉大衣,默默地诉说着史诗般的岁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属于“三线”建设的宏伟感人的工业记忆。

“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洗礼了我们的灵魂,升华了我们的精神。我们对‘三线’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三线’人民为这个国家、这个城市流下的青春、汗水和热血心怀感激和铭记!”这是前来参观的人群的共同愿望。

在六盘水市中心的沿河街,有一家独特的小店。这是52岁的“三线二代”苗家红开的一家冰淇淋店。店门口,有一个醒目的牌子——三线故事集《三线记忆》编辑部。因为这个品牌,店里经常会迎来一些白发苍苍的客人。在这里,他们将讲述苗家红亲身经历的“三线”故事。让那个遥远火热的时代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人们的视野。

严建新,“第三代”。1966年,父亲严青从鞍钢支援“三线”建设。和苗家红一样,他见证了父母的努力,一直想保存父母的精神。

2018年12月3日,他们在微信上共同创办了微信官方账号“三线故事集”的“三线记忆”栏目,至今已连续发布“三线建设者”100个故事。他们告诉记者,每一个故事发表后,都会勾起他们对父母“三线”建设的回忆,同时也会再次升华他们的“三线”情怀。

历史如画,但灵魂不朽。逝去的是岁月的容颜,永存的是精神的信仰。在贵州的精神高原上,“三线”精神与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一起,汇成中华精神谱系中一朵耀眼的“精神之花”。

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两次跨越式发展,在“三线”精神的感召下,六盘水继续遵循中国共产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年产原煤2500万吨、钢铁综合产能170万吨、水泥130万吨、电力装机139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六盘水经济总量也从1964年的8696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339亿元,增长了1539倍。

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六盘水率先实现地级市从乌蒙山全面脱贫,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3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帽”,615个贫困村全部挂牌,累计脱贫43.98万贫困人口;坚持“以煤为本、做足煤、不唯煤”的原则,成功获批设立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4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5935公里,安陆城际铁路通车,潘兴高铁开工建设。率先成为省内各县都有高铁、高铁站房的地级市,整体进入“高铁时代”;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大大提升了“中国酷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在“三线”建设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六盘水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煤矿“两化”“三用”成效显著,七大产业板块发展蓬勃,成为六盘水工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三线”精神指引下,六盘水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三变”改革先后八次写入中央文件,并被批准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

时间不老,时间永恒。虽然“三线”建设的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三线”精神是永恒的,永远不会沾染灰尘。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和口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成伟大的情怀和正能量,成为六盘水建设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创造更多的辉煌是当代六盘水人的使命。

Xi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的历史是最好的养分。重温这些伟大的历史会给你的内心增添许多积极的能量。”对于六盘水来说,“三线”建设的历史,无疑是六盘水继续书写“三线”辉煌、创造新的产业辉煌的强大精神源泉。

2021年春节前夕,Xi总书记来到贵州调研,要求贵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赋予贵州“四个创新”的重大使命。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四个轮子一起转”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四个轮子一起转”的主引擎。

六盘水再次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弘扬“三线”精神,聚焦“四个创新”,把握“四化”,在新征程上创造六盘水产业新辉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代六盘水人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工业的繁荣意味着所有工业的繁荣,而工业的强大意味着所有工业的强大。曾经的贵州工业脊梁六盘水,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选择纺织、新材料、物联网、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七大产业板块作为重点新兴产业,吹响了实现产业突破、创造产业新辉煌的“冲锋信号”-

水城经济开发区打造了全省产业链最全的铝加工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41家,年产值超63亿元。

盘北低热值煤电厂实现了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煤变废为宝,走上了循环经济低热值煤发电、煤电一体化工程的绿色发展道路。

Faer煤业成为西南地区首个智能化机械化综采工作面,开启了贵州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和“无人驾驶”的新时代。

六盘水高新区建成投产全省首条无水染整生产线。全市纺织产业上下游已建或在建项目23个,年产值30亿元以上。

……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雨雪拍打着急流。六盘水因煤而生,因煤而立,因煤而兴,更因“三线”而荣。半个多世纪以来,六盘水不负时代的每一个深深的希望,书写着一座城市的辉煌与梦想。如今,工业城市六盘水正在结构优化、产业链打造、技术创新、项目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下大力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六盘水的广阔道路上奋勇前进。


有肥胖困扰?专业瘦身老师教你1天瘦1斤

添加微信咨询:A-noweixin (手机长按可复制,加好友)

两次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已帮助30000+人成功瘦身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