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是一篇先秦时期很经典的好文章。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其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成书时间也并非一时,可能在秦统一以后。
西汉时期,刘向进行整理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对于历史故事,豹眼还是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尽管读起来生涩一些,但感觉很不一样。
按照写作习惯,还是先上原文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读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相国邹忌身长八尺有余,而且相貌堂堂、光艳美丽,是个标准的美男子。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他的妻子说:“我家老公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远近闻名,是齐国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还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闲聊,就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觉得自己实在不如他美丽;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傍晚,邹忌躺在床上继续琢磨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因为惧怕我;客人称赞我美,是因为有事情要求于我。”
这件事对邹忌触动很大,于是他上朝去拜见齐威王,说:“大王啊,我有个很有趣的故事,您想不想听听哦?”
齐威王说:“知道你有好故事,你就说说呗!”
邹忌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由于偏爱我,我的妾由于害怕我,我的客人由于有事想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还美。有这些私心存在,他们都没有说实话。如今的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您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我很替您捉急哦!”
齐威王听了,说:“你说得太好了哈。”
于是,齐威王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齐国大治。
燕、赵、韩、魏等诸侯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服气得很,纷纷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能威服敌国哦。
豹眼评语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在田齐桓公(即田午,田氏代齐后第三位国君,不是姜齐桓公小白)时期,就辅佐朝政。
邹忌以擅长讽喻著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之前,还发生了一个邹忌鼓琴的故事。
田齐桓公去世后,齐威王即位。一连九年,齐威王不理国事,整日沉迷酒乐,而且听不进批评意见,不准进谏的人入宫。
这天,威王正在饮酒,有人报告说,门外有个琴师求见,想为威王鼓琴。齐威王马上来了兴趣,立即下令召见。
只见一位身材修长,相貌堂堂的男子腋下夹了把琴,匆匆进了大厅。他恭敬地向齐王行了礼,然后自我介绍说,他叫邹忌。
邹忌在侍者摆好的条几上轻轻放下琴,然后端坐在琴前。他先熟练地调好弦,定完音,就把双手放在琴弦上,做出抚琴的架势。
齐威王呷了口酒,闭起了双眼准备听琴。可久久听不到琴声响起,他睁开眼睛,看见邹忌仍摆着弹琴的摸样,丝毫没有准备鼓琴的意思,大为奇怪。
于是,就问:“听说先生很善于弹琴,可为什么抚琴不弹呢?”
邹忌说;“我不光会弹琴,还懂得琴的制作,精通弹琴的道理。大王是否想听一听呢?”
齐威王有了兴趣,对邹忌说:“寡人只听过别人弹琴,却从没听过弹琴的道理,不妨说来听听。”
邹忌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琴,是高雅的乐器,琴声不只是悦耳,还能陶冶人的性情,杜绝淫邪的念头,使人改邪归正。古时候,伏羲做的琴,长三尺三寸五分,象征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琴的形状是上圆下方,好比用法制管理天下;琴有五根弦,好似五常之纪。弹琴,就和管理国家一样,大弦一拨,声音宽厚粗重洪亮,好比是国君;小弦声音光细清脆,好比是大臣们。大王一定懂得,弹琴时,该弹哪根弦就得用力拨,不该弹的弦就不要去碰它,手指的配合,弹拨的缓急,都很重要。只有配合得当,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曲调来。这与管理国家一样,政令和谐,君臣各尽其责,才能政通人和,国富民强。弹琴和治国的道理一样阿。”
齐威王听着听着,就有些不耐烦了,说:“先生的琴理讲得很好,但寡人还是想见识一下你弹琴的真本领,请弹一支曲子吧。”
邹忌看着威王,慢吞吞地说:“我是个琴师,弹琴是我的本行,现在我抚琴不弹,大王您不高兴了吧?大王您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应该以国事为重。如今大王不理国事,与琴师抚琴不弹有什么两样?我不弹琴,大王不高兴,大王抚着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不弹一曲,恐怕齐国的老百姓也不高兴吧?”
一席话,说得齐威王满面羞愧。齐威王诚恳地对邹忌说:“我明白了,请先生帮我一起弹奏齐国这张大琴吧!”
第二天,齐威王就请邹忌进宫谈论国事。邹忌提出了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措施。齐威王听了
很高兴,拜邹忌为相,辅佐自己整顿朝政,重振霸业。
由此可知,邹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主张和建议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另一件很容易理解或者被接受的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过鼓琴一事,邹忌不仅让九年没有理政的齐威王接受了他的谏言,而且得到了辅佐朝政的相国之位;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感悟到自己亲自听到的一些话都不是真的,并以此讽谏齐威王,让齐威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同时期的诸侯国前来拜服。
《邹忌讽齐王纳谏》起码说明了两个道理:其一,就是你最信任的人所说的话,未必就是真话;其二,再好的主张建议,也需要一个好的方式进言,才可能被听进去。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恐怕还会招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