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淋巴瘤是指人体内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球转化而成的恶性肿瘤,何杰金氏淋巴瘤是其中的一类淋巴瘤,而其他种类的淋巴瘤则被归类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预后虽较何杰金氏淋巴瘤为差,患者可透过放疗、化疗、标靶治疗、骨髓或干细胞移植、免疫疗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仍是有机会治癒的癌症之一。
引起非何杰金氏的原因有哪些?
免疫系统缺失:先天和后天免疫缺乏的病人,如:器官移植后必须常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或有自体免疫疾病、艾滋病患者罹癌风险都较高。
放射线及药物使用:曾做过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治疗的何杰金氏病患,或曾接受过化疗的真性红血球过多症病患,也较容易发展成淋巴瘤。
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幽门螺旋菌或是EB病毒病患得到淋巴癌机率较高。
遗传与家族病史:曾经得过别的癌症或直系亲属中有多人罹癌,且被证实带有不正常染色体或Bcl-2基因异常,或抑癌基因缺损者都是淋巴癌高风险群。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患会有哪些症状呢?
淋巴腺肿大: 淋巴腺肿大是淋巴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病患腋下、鼠蹊部以及颈部的浅表淋巴结会有肿大的现象,而部分体内深处的淋巴结肿大则需电脑断层侦测。
B症状( B Symptons ) 淋巴癌病患会出现以下非特异的症状:发烧、体重减轻、盗汗或皮肤发痒等症状。日渐变大的淋巴瘤会对不同器官单位造成影响,其影响包括呼吸、肠胃道、肝胆、鼻腔、骨髓、神经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等,根据不同器官会有不同的症状。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是如何分期的呢?
Ⅰ期: 淋巴瘤仅局限于一个淋巴区域,无远处转移。
Ⅱ期:在横膈的同一侧有两处以上的淋巴区域或一处淋巴结和一处淋巴结外器官有淋巴癌细胞的侵犯,无远处转移。
Ⅲ期: 淋巴瘤已侵犯横膈膜兩侧,无远处转移。
Ⅳ期: 淋巴瘤远处转移到其他内脏器官如肝、骨髓、 肺脏等。 而根据是否出现症状不同又可在Ⅰ~Ⅳ期间分为A跟B两种,倘若没有B症状则为A期,有B症状则为B期,且A期生长速度较慢,又称为慢性或惰性淋巴癌,B期肿瘤生长较快,又称为侵袭性淋巴癌,两种型态的治疗方式各有不同。
疾病发生部位
淋巴结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要如何诊断呢?
血液常规检查: 抽取病患血液并观察白血球、红血球以及血小板的情形。
电脑断层摄影及磁振照影: 含胸部、腹部及骨盆腔的断层摄影来评估深部的淋巴结是否有被侵犯而肿大的现象。
骨髓穿刺切片检查: 由髋骨取得骨髓样本并化验判断癌肿是否侵袭骨髓。
胸部X光: 了解纵膈腔淋巴结或是肺部是否有癌细胞的病变。
腹部超声波: 侦测肝脏或脾脏是否受到侵犯,必要时可做病理切片或肝脏穿刺。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要如何治疗呢?
放射线治疗: 前期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便是放射线治疗,利用高能放射线抑制或杀死癌细胞,约有10~15%的病人能够根治。
化学药物治疗: 属于全身性治疗,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主要疗法。针对较晚期的恶性肿瘤治疗,常合并局部放射线治疗一同使用,有六至七成的病人在治疗初期可暂时「 完全缓解」 而有不错疗效,但复发率不低,真正能藉由化学治疗而达到根治目的的病人,大约占30至40%。
标靶治疗: 针对中高恶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患,可以给予专一性较高的标靶药物进行治疗,标靶治疗常需搭配化学药物以及放射线治疗使用。
骨髓或干细胞移植: 是为一种辅助性疗法,或针对复发的患者所进行的治疗手段,先利用高剂量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再植入新的骨髓以期恢复造血系统。
免疫疗法: 近几年已逐渐成为主流的癌症治疗方式之一,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及抗体来对抗癌细胞。
观察治疗: 针对低恶性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以先进行观察与追踪,等到更进一步的病况再行治疗。
如何预防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发生?
避免HIV或免疫缺乏类病毒: 降低自身染上HIV、艾滋病毒等的风险,不洁性行为、静脉注射、输血等可能染病的管道应尽量避免。
避免接触化学药物: 避免接触农药、染剂、杀虫剂等化学物质可降低罹癌风险。
得到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后,应该要怎样保养呢?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由于主流的治疗方式并非手术,因此需要注意的是放射线治疗以及化学药物治疗后的副作用,在饮食上避免生食、且必须均衡营养,血球低下时应减少外出多休息,淋巴癌的治癒机率相较其他癌症而言较高,病患与家属应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积极接受治疗。
这些人得到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机率很高!
免疫力不良者
HIV或艾滋病患者
长期接触化学药物者
直系血亲罹癌者
受到EB病毒、幽门螺旋杆菌、T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感染者
中老年人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会有哪些并发症呢?
扁桃腺、鼻、口以及咽部:可能出现鼻阻塞、流鼻血或鼻分泌物增加等症状。
癌细胞侵犯骨髓:当淋巴癌侵犯至骨髓,会造成贫血、或发烧等症状。
转移:淋巴瘤已侵犯至其他器官如肝、肺以及骨髓等,根据转移的器官不同会有不同的症状。
贴心提醒
请注意,并没有任何一种或一组方法适用于所有病人,一般表格内建议的治疗方法并非绝对不变, 请您务必与医生充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