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去鼓楼西剧场看丁导演的《我是月亮》之前,一直在想四年前看的张辉导演的版本。在我心目中,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诗意地描绘了一种普世的生命状态,让人心痛又安慰。此外,它的成功还得益于所有演员出色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有张辉版在前,丁独特而强大的导演语汇会给《我是月亮》带来哪些新鲜元素?
月亮和她的伤口。
《我是月亮》是编剧朱怡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戏剧编剧硕士学位时的毕业创作。它于2011年底在中国首次由南京大学艺术大师剧团搬上舞台。当时,一些观众对《我是月亮》的内容和风格的鲜明特点并不熟悉。时至今日,剧场艺术的很多概念都在快速更新,但《我是月亮》的一些特色在国内创作中还是不多见的。
我们可以用一句歌词来概括《我是月亮》的内容:“每个人都有一种悲伤,都想掩饰,但欲盖弥彰。”朱毅向我们展示了几段人生经历:一个不知名的男人从12岁开始迷恋一个日本AV *** ,她的死几乎让他的人生失去了意义;一所常春藤盟校数学系的女研究生安吉拉因为自己的肥胖而深感自卑。她遇到了她的偶像贾斯汀,但被他取笑。著名年轻摇滚明星贾斯汀(Justin)向外界隐瞒自己的性取向,心爱的爱人无法带给他迫切需要的安全感;水果店老板梅,大学时被教授性骚扰,打了教授耳光,从此陷入强烈的负罪感中,余生不得安宁;水果店老板吉米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他目光短浅。他困扰了很久,不知道怎么戴眼镜吻女生。
朱毅公开写了他们的生理或心理障碍——男性无法建立正常的性关系,安吉拉的肥胖,贾斯汀全身的吻痕,梅不愿再与人打交道,吉米的近视。然而他们的经历是如此的动人,以至于他们的人生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谨慎但偶尔产生的是 *** ,伤痕累累却依然闪耀。面对他们热烈的感情和隐秘的痛苦,很难不产生各种“生而为人”的感叹。
去年看李建军导演的凡人剧场《美好的一天2020》时,脑子里突然闪过《我是月亮》。如果我把我正在听的故事放在《我是月亮》里,或者把《我是月亮》里的故事带到这里,大概就不会有什么违和感了。当然,我知道《美好的一天2020》讲述的是表演者的真实经历,而《我是月亮》则出自朱毅的小说——虽然必须体现她或其他人的真实生活经历,但这两部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理念: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首诗。朱彝在这些诗中提炼出一个核心意象——月亮。剧中,想寻找月亮仙女的宇航员终于登上了月球。他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多的伤口(弹坑),最近的一次伤口是在他之一次着陆时留下的。他抚摸着这些伤口,希望能痊愈。在这里,月亮和伤口构成了对生活和缺点的隐喻。谁想起来就不背负点人生的痛苦呢?无论那些伤口愈合的有多快,哪怕是反复开裂,我们也只能接受它们,尽力和它们长久的生活在一起。
布满陨石坑的月亮、掉在地上的苹果、满身吻痕的身体、踩出窟窿的钢琴……朱毅在剧中嵌入了一个又一个形象。这些意象,缺陷与美好并存,悲伤与温暖并存,让我想起曹禺先生《北京人》中的那句名句:“活着不就是曲子吗?我们活了这么长一段痛苦又甜蜜的日子!想起来就忍不住哭,想起来就忍不住笑!”
独白也是对话。
我是月亮以独白为基本结构,这些独白看的是人内心世界最脆弱的部分。和讲述过去一样重要的是,叙述者观察、审视、分析和阐述自己的心灵。因为观众的存在,独白就像对话。演员看似在自言自语,其实是在和别人说话。与《每一件美好的小事》通过读书笔记等互动方式主动调动观众,进而在影院营造一个临时的命运共同体不同,《我是月亮》的观影关系将观众视为隐形出席者。朱毅的一些深刻见解是很难说出口的,比如安琪拉对姑姑的态度。阿姨是唯一能体会安琪拉的苦恼,鼓励她的亲人,从心底里爱她。她对小姑子说:“我希望我能像你一样,哪怕是一点点!”然而,她的真实想法是:“我希望你能像我一样,哪怕是一点点。”很难想象安吉拉在什么样的生活情境下会说出这样的想法。更有可能的是,她在心里埋藏了很久。但在《我是月亮》中,当安吉拉难以面对自己时,她可以向一屋子“安全”的听众敞开心扉。无法消除的孤独会得到一种遥远却不缥缈的回响,这既是该剧独白的形式法则,也是该剧内容的寓意。
或者残忍。
丁腾在《我是月亮》中注入了一种不是特别强烈但可以预见的个人风格,视觉呈现与张辉版本大相径庭。熟悉丁的观众,看到脏兮兮的舞台,看到 *** 的 *** ,一定会心一笑。在我看来,《我是月亮》两个版本整体基调的差异,来源于两位导演对文本认知的侧重点不同。张辉更注重剧中浸透悲伤的温情,而丁更倾向于突出文本残酷的一面。
在剧本的最后,朱毅写道:“在舞台上,安吉拉、曼、贾斯汀、梅、吉米和其他所有演员都在做着他们的日常琐事,比如读书、在酒吧喝酒、卖水果和约会……但不知何故,他们恰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同时,他们抬起头听着,好像有人在叫他们。”张辉的戏快结束时,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光滑明亮的黄色小球,演员们围着它轻轻抚摸。无论我们如何解读,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温暖。丁腾版结尾的感 *** 彩完全不一样,抚慰的力量里萦绕着难以化解的残酷。穿着宇航服的演员在舞台后面站成一排,大喊大叫,挥手致意。就在落幕前,剧中反复出现了一系列的音效。就像是撞击的声音,苹果落地的声音,高跟鞋在钢琴上留下洞的声音,或者干脆可以理解为心里“咯噔”一声,这是不祥之兆。正是戏末的这一声,让我确信丁捕捉到了《我是月亮》里那种深沉的冷酷。突如其来的撞击、坠落或心沉,会伴随着你我的一生,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即使你远在月球,也逃不掉。
我看剧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疑惑,为什么舞台要设计成游乐场。直到戏的结尾,我才明白,这并不是要用游乐园的自然光和欢乐来冲淡痛苦的无情。相反,略显破旧的游乐设施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以一种近乎讽刺的方式,暗示着欢乐转瞬即逝。欢乐是生活中的外来事物。
把《我是月亮》建立在“黑暗”的背景上,可能是丁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也可能只是他标新立异的策略。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太符合朱毅的本意(虽然在文中可以找到一些佐证),但我可以接受这个版本的《我是月亮》。虽然它没有提供足够的共情,性能也大大提升空,但我还是愿意肯定它的价值——当我们被困在“人生不止眼前,还有诗和远方”等鸡汤话语的包围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