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要点)
香菇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本项目直接从其他省份引进栽培品种。栽培香菇的生产主要包括配料、装袋、灭菌、接种、栽培管理等工艺环节。
1.菌种袋规格:14-15× 27-30× 0.004 ~ 0.005 cm聚丙烯或低压聚乙烯袋,每袋装湿料0.4 ~ 0.6 kg,压实料高度10 ~ 12 cm。
2.配料、灭菌、接种消毒、细菌培养的管理要求,请参考下面的菌棒 *** 部分。
3.香菇菌株外观品质的鉴定
优质香菇菌株必须具备高产、优质、抗逆性强、菌丝生活力强、无杂菌、无害虫的双重特性。
(2)场地环境
1、细菌的去处
产菌场所要求弱光、通风、良好的温度调节和除湿。在小规模的分散生产中,农民可以利用空空闲的房屋和院落生产菌种,也可以在菇棚里生产菌种,生产蘑菇。大规模生产需要建造专门的荫棚供真菌生长。
2.结果的地方
菇场应选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靠近水源、排水良好、地势平坦的地方。蘑菇棚由北向南,朝东朝西而建。应具有抵抗风雪压力的能力,周围的树冠和遮荫应易于调节,以创造适合蘑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作为香菇无公害栽培的出菇地,应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区域,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内,其出菇管理用水、土壤质量和空空气质量必须符合相应标准。
(3)蘑菇棚结构
本发明采用高架栽培方式,适用于花菇和平菇的栽培。高架菇棚一般分为内棚和外棚,外棚用于遮阳,营造适宜菇生长的环境;棚内用于出菇、出木,配有塑料薄膜,有保温保湿作用。
这个棚子由一个架子和一个塑料棚组成。架子用竹条或木条制成,层数为4 ~ 6层。安装前,平整地面。将组装好的框架固定在上面,每隔2 ~ 2.5米设一个支撑架,顶部用竹条或木条拱起。用塑料薄膜覆盖,高出地面2 ~ 2.2m。搁架间距0.4m,底层离地0.2m,搁架宽度0.8 ~ 0.9m,中间有四个平行木条用于出菇木,每个搁架可平行放置两块菇木。每个框架组合成一个单元,中间留0.6 ~ 0.7m的走道。
(4)菌棒生产和管理技术规程
1.佐料
(1)配方:锯末78%,麦麸20%,红糖1%,石膏1%,含水量58 ~ 60%。
(2)原料要求:严格控制原料质量,防止使用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原料,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残留的原料。锯末要求选用优质阔叶树种粉碎而成,细度在5mm以下,色泽鲜亮,无霉变,无结块,无异味,无油污,含水量14% ~ 60%,PH值8.0左右,总氮含量0.3%以上。要求麦麸优质、新鲜、干燥、无结块、无霉变、无虫蛀、无掺假;石膏粉颜色要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质量和纯度要高,纯度低和掺杂的石膏粉不能用。不应使用碳酸钙或 *** 镁代替。
(3)混料:要做到“三均匀”,即原辅料混合均匀,干湿状态下搅拌均匀,pH值均匀。
2.制袋材料
培养物制备完成后,应装袋,从混合到装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4小时。要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不要隔夜堆放。栽培袋一般采用宽15cm×长55cm×厚0.005cm的聚乙烯袋,装袋前将袋的一端扎紧,用烫法使袋固化封口。每袋加水后装干料0.8 ~ 0.9公斤,湿料1.8 ~ 2.0公斤。袋口要清理干净,扎紧。
3.消毒
灭菌有两种方式: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蒸汽灭菌应在锅内蒸汽压力达到0.15Mpa,物料温度为126℃时进行1.5 ~ 2小时。当物料温度达到98 ~ 100℃时,常压蒸汽灭菌应保持10 ~ 12小时。
4.冷却
采用自然散热降温,不通风,减少杂菌孢子在料条外的附着和进入。冷却24 ~ 48小时后,物料温度降至30℃以下,手无热感时即可进行接种。
5.接木
它是接种棒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整个接种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到严格、快速,减少杂菌污染。目前,接种一般在接种箱、接种室或帐篷塑料棚中进行,主要包括消毒、构建接种和密封三个过程。
6.文化管理
接种后,应将菌棒移至温度适宜、通风避光的培养场所进行菌培养管理。培养管理主要根据菌丝生长和菌棒变化,要做好穿刺通风、温度控制、翻堆、菌长检查、通风降温等工作。
7.变色
变色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穿孔通风、翻堆和适当的光照。通过穿刺通风增加袋内氧气量,促进气生菌丝生长;通过翻堆,调整菌棒的堆叠方式,促进颜色转换均匀。同时要根据色彩转换进度和空气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光线。菌棒有些部位因受压迫、光照不足而不变色,或菌棒袋内壁紧贴培养料而不能变色。这时候就要翻堆或者搓拉塑料袋,使袋壁与培养料分离,促进变色。
8.夏季管理
结果前的6月至10月期间称为越夏。通风降温防止试管腐烂是越夏管理的主要任务。为了保证夏季蘑菇树的安全,需要选择一个良好的避暑场所,并采取必要的降温通风措施。室外蘑菇棚是最理想的避暑场所,因为通风良好,光照均匀,温度低,温差大,一般排灌方便,便于高温期降温。同时,菇棚内一般空气体湿度较高,菇场可经常淋雨,菌棒不易失水,有利于保持菌丝体的高活力。夏季真菌棒腐现象比室内培养室少得多。如果是室内的夏季,菇棒要在出菇前一个月摘进菇棚。
夏季菌移至室外菇棚的更佳时间为5-6月,最后一次穿刺通风后一周左右菇木即可入棚。蘑菇入棚前,蘑菇棚顶部和四周的遮荫要加厚,保证没有阳光直射入棚。整个菇棚环境要彻底打扫,做好消毒杀虫。
当细菌进入夏后时,应定期对其进行观察。如发现烂管,应移出菇棚填埋或喷洒杀菌剂防治。在高温期,应通过喷水、灌溉等方式调节棚内温度,避免棚内温度过高。雨后应及时清除积水,防止菌棒被淹。
(5)出菇管理技术规程
1.细菌棒的含水量管理
培养基适宜的含水量是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正常出菇。如果出菇太重,可以再扎一个孔通风除湿;如果杆轻,要及时补水。补水需要水温低于5-10℃的洁净水。为了保持适当的含水量,不宜过多补水,特别是第二次补水后,棒的重量要一根一根递减0.15-0.20kg。
补水措施包括浸泡和滴灌。由于注水法常因压力过大而损伤菌丝和菌棒,生产中应提倡注水法。
2.促进萌芽的措施
为了使菇蕾在适宜的气候条件到来之前整齐发生,菇农应结合天气变化,采取科学的人工促蕾措施。
3.结果管理
香菇代料栽培有两种模式,即普通菇配边面雉栽培和套袋栽培高架厚花菇栽培。这两种栽培模式在制棒、栽培、转色管理、催芽措施等方面相同或相似。
4.休息养菌。
蘑菇每生长一次,就会消耗更多的营养。因此,每一个潮菇采收后,都要停止喷水、注水,将菇棒置于“干燥”状态一周左右。菌丝重新积累营养后,可以进行供水和催芽,管理下一个潮菇。
(6)蘑菇的采集、保鲜、干燥、贮藏和运输。
1.收获
(1)蘑菇采收要求
香菇适时采收的要求应随香菇的等级、种类、用途(如鲜卖、装罐、烘干)而异。采收标准主要根据商品质量标准确定。适时采收可以更大限度的保证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香菇的更佳采收时间是子实体七八成熟,菇盖卷进去,菇膜破裂或刚破裂。采收不及时的蘑菇只能加工成薄菇,其等级和单价与厚菇相差很大,食用口感和风味也不一样。
鲜菇采收标准(保鲜菇)
对于现在采收销售的鲜菇,应以菇盖即将展开,边缘还有点卷起,菇褶完全张开,孢子尚未正常弹射出来为采收标准。保鲜蘑菇如果出口,需要保鲜加工、包装、运输等。收割后。对于非速冻蘑菇子实体,在加工过程中仍然是活的,保持正常呼吸,继续生长。因此,它们应在上述标准之前(约六分钟成熟)和蘑菇膜未破裂时采收。
干蘑菇的收获标准
当子实体长到七八成熟,菌盖边缘仍向内卷成锣状时,就是采收的适当时机。此时的子实体菌盖厚,质地紧密,口感顺滑。平时菇盖过熟时,这个时期的子实体菇盖变薄,纤维增多,质地变软,品质下降,重量变轻。
鲜花要七分熟,菌盖完全卷进去,菌盖边缘和梗之间清晰可见菌膜,刚破就要采收。这种鲜菇烘干后可以达到优质菇的标准。
(2)收获 ***
香菇采收的原则是不破坏原有基质,保持香菇的完整、美观和品质完好。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握住蘑菇柄,左右旋转,使柄与基质分离,不要用力向上拉,以免提起整个基质。
采摘新鲜蘑菇后,放在小筐或篮子里,内衬塑料或纱布。轻轻的放,不要挤,这样可以保持新鲜蘑菇的完整。采收时也要注意,手只能碰到菇柄,不能划伤菇褶和菇伞边缘。收获的子实体要及时分级,用纱布装在筐或篮里,及时处理。
2.保存
蘑菇保鲜包括冷藏、气调贮藏、速冻、减压冷藏和薄膜包装。最常用的 *** 是冷藏保存。
3.把…弄干
●干香菇应存放在避光、常温、阴凉干燥、防虫防鼠的地方,并配备防潮设备。温度严格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箱与箱之间留有一定空间隙。
●香菇的干燥 *** 有热风干燥、日晒、烘笼烘制、烘室烘制。最常用的 *** 是热风干燥,它脱水速度快,效率高,能提高干香菇的品质。
4.储存和运输
(1)存储
新鲜香菇应存放在冷库中,温度控制在1℃ ~ 4℃。
干香菇应密封存放,包装产品应符合卫生要求,不得直接暴露在空室内。
存放三个月内的干香菇应避光、常温、阴凉干燥、防虫防鼠,并配备防潮设备。
长期存放三个月以上,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箱与箱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间隙。
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放。
(2)运输
不得与有毒物质混装,不得由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运输工具携带。
新鲜香菇应使用冷藏车运输,温度控制在1℃ ~ 4℃。
干蘑菇在运输过程中要加盖,防止雨淋和挤压。
(七)香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在代料菇的生产过程中,无论在菌种生产阶段、棒培阶段、出菇阶段,甚至产品贮存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病虫害。这样一来,菌棒的成活率就会降低,蘑菇的产量和质量也会降低。严重时,杆将报废,产量永远收不到,给蘑菇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害生物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主,必要时进行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1.农业控制
农业防治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香菇品种、净化栽培环境、创造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规范生产操作程序等。
2.物理防治法
用防虫网、遮阳网等功能网隔离细菌培养室、蘑菇棚等场所,阻挡害虫入侵;使用空气体过滤器、紫外线、臭氧等装置对接种器具和培养场所进行消毒。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往往是害虫防治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特别是当传染性病毒和害虫已经发生时,化学防治能迅速而理想地抑制害虫和病害的传播。但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对香菇造成药害,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能考虑化学防治,必须有选择地使用一些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品,防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通常,害虫是通过驱避、诱饵和诱捕来控制的。在培养阶段,用表面药物(低毒低残留药物)处理被杂菌污染的菌棒,控制杂菌。在出菇和储存期间,严禁让蘑菇接触任何药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蔬菜中不允许使用剧毒、高毒农药。食用菌作为蔬菜的一种,也应完全参照执行,不得用于香菇的病虫害防治或添加在栽培基地中。高毒农药有3911、苏华203、1605、甲基1605、1509、溴虫腈、久效磷、磷酰胺、甲胺磷、异丙基磷、三硫、氧乐果、磷化锌、磷化铝、氰化物、呋喃丹、氟乙酰胺、砷、杀虫脒、喜力生等。此外,不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