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19世纪中期西欧哲学发展的高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这两种哲学,从而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其中,唯物辩证法是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倒置。在苏联专家看来,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开创的。
但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不止一处提到了古希腊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唯物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广泛存在于赫拉克利特、芝诺、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人的思想中。列宁在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评论说,“这里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它们是偶然的、不完全的、不发达的、稍纵即逝的。”也就是说,在列宁看来,辩证唯物主义普遍存在于古典哲学家的思想中,而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将这一哲学思想系统化,就像拉马克和布丰在达尔文之前已经提出了进化论一样。达尔文与马克思的成就在于使这一思想更加科学,而不是开创了这一理论。
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也很大。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用了一章的篇幅介绍法国唯物主义。当他提到自己“最喜欢的散文家”是谁时,他回答:狄德罗;在恩格斯的《反杜林》中,说狄德罗的代表作《拉摩的侄儿》是辩证法的杰作。作为法国唯物主义的代表,狄德罗是最接近辩证唯物主义的人。
德尼·狄德罗(1713-1784年)
狄德罗的认识论有矛盾的观点。
《哲学思想》和《一个怀疑论者的散步》是狄德罗早年的代表作,当时他是一个怀疑论者。他既不认同完全的无神论,也不认同传统的有神论,而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他有一句名言“走向哲学的之一步是怀疑”。到了晚年,思想逐渐成熟,怀疑变成了矛盾——狄德罗能够指出事物中隐含的矛盾,从而避免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基本粒子能否无限分割是古希腊哲学的焦点。原子理论家认为基本粒子是不可分的,而阿那克萨哥拉说:“存在永远不会因为分裂而停止存在”,基本粒子是无限可分的。狄德罗对这个问题同样感兴趣,但他没有给出“非此即彼”的回答,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回答,都只是表现出思维的片面性。
狄德罗认为“可分性”和“不可分性”是一对矛盾,表现为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对立。在思考解释自然时,他说:
“一种元素的分子是绝对不可分割的,不能再分割了,因为这种分子的进一步分割超出了自然法则所允许的限度,也超出了技术的力量,只能靠理智去构思。”
也就是说,“基本粒子是无限可分的”这种观点只是理性和思维的产物。现实中,因为技术上的困难,我们做不到。就像绝对零度的温度,没有摩擦阻力的运动,没有形状的粒子,都只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可以无限分割的粒子也是一样。事实上,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当我们把基本粒子划分为夸克时,我们无法继续划分。
“基本粒子不可分”是暂时有效的相对真理。
但狄德罗并没有因此认可“基本粒子不能再分”的观点。他后来继续写道:
“在过去、现在或未来,一种基本物质的分裂是否不能在某项技术操作中进一步推进,超过它在过去、现在或未来单独由自然引起的任何自然组合中所能达到的分裂极限。”
以前我们都认为分子、原子、原子核是不可分的基本粒子。然而,技术的进步一次又一次打在了教条主义者的脸上。轻易对一件事下断言,说得太死,像现在这样认为未来不会有进步和改变的可能,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所以狄德罗可以辩证地看待“基本粒子不能再分”的观点。
狄德罗承认了最小基本粒子的存在,同时也承认了最小基本粒子可能继续被分割,因为粒子不会因为被分割而消失。“存在永远不会因为分裂而不复存在”。这是一种矛盾论。狄德罗不仅承认了不可连续分割的基本粒子的存在,还说他不知道基本粒子在未来是否还能被分割——也就是说,基本粒子存在被连续分割的可能性。所以狄德罗认为“基本粒子不可分”这个命题是相对的,暂时成立的。
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是物质结构的问题。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但又不能完全认识绝对真理的矛盾过程。在相对情况下,物质是有限可分的,而在绝对情况下,我不得不说,我不知道未来物质是否会是有限可分的,或许未来基本粒子也是可以分的。这就是运用辩证法统一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和非不连续性。
反对辩证法“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摆脱了机械性。
由于狄德罗的观点相互矛盾,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到明确的论断,他的很多观点都是“非此即彼”,有所保留。与拉米雷斯、霍尔巴赫等人不同,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摆脱了机械性,使他更接近辩证唯物主义。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体育观。
18世纪大多数法国唯物主义者把运动理解为纯粹的机械运动,狄德罗是个例外。
首先,狄德罗反对把运动属性排除在物质之外的机械物质观。他说:
“对象,根据一些哲学家,没有活动或力量;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物体本身…..充满了活力和力量。”
这样,牛顿的外部切向力就被狄德罗抛弃了——力不是来自物质外部,而是来自物质本身。力本质上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推动它的不是物质之外的东西,而是物质本身在运动。狄德罗的辩证法把运动和物质结合起来,否认物质的运动源于外力的作用。相反,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使物质与周围的物质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外力”的错觉。
狄德罗将运动引入自然观,使经典力学的机械自然观完全失效。他说:
“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各种各样的活动,就像你们称之为‘火’的这一团东西一样。在这个你称之为‘火’的物质中,每一个分子都有它的本性和它的活动。”
“火”之所以燃烧移动,不是因为风或者外力,而是因为它自身的分子活动。自然本身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处于永恒的状态。狄德罗继续辩证地考察静止与运动的关系。他说:
“静止和运动的真正区别在于,绝对静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而运动和长宽高一样真实。”
他正确地认识到现实中不存在“绝对静止”这种状态,“绝对静止”实际上是人们去除物质的运动属性,只考虑其存在时形成的抽象概念。如果你认为自然是绝对静止的,那么什么会推动它摆脱绝对静止的状态,走向它呢?——难道不用依靠上帝之手和之一推动力吗?你不是在给有神论找借口吗?
狄德罗还讨论了力的守恒、运动总量的不变性和运动的不灭性。他认为力的大小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兴奋和运动的总和是可变的。各种物质之间存在个体运动量的转移,但总运动量不会因为各种物质之间的个体运动量转移而减少。
狄德罗的自然观包含了物质和运动不分离、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运动总量守恒等思想。他死后,直到下一个世纪,科学家们才总结出能量守恒定律,证实了他的自然观。
法国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萌芽。
狄德罗之所以如此接近辩证唯物主义,在于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现实世界中而不是在纯粹的思维中考察自然;他果断地抛弃了唯心主义者、形而上学者和机械论者的物质同质性假说,提出了物质多样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观点。他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认识论的前提,应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客观性和独立性。不要只是用自己的思维和理智去看自然,而是要看自然的本来面目。
如果你不坚持用自己的头脑去考察事物,而是在宇宙中,你会对现象的多样性、基本物质的多样性、力的多样性、作用和反应的多样性、运动的必然性深信不疑。而当我承认所有这些真理时,我不会说:我把物质看作是存在,我首先把它看作是静止的;因为人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抽象,从这个抽象中得不出任何结论。存在既不导致静止也不导致运动;存在不是物体的唯一属性。
也就是说,以前的物质观都是从物质的存在出发,通过抽象思维来研究物质,而狄德罗的自然观是从物质的运动出发,通过实验观察来研究物质。这与马克思“物质的之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是运动”的观点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