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的东西(不差钱为什么穷)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无数人来说,吃好饭是追求,也是基本需求。从古至今,为养活人而奋斗一生的人不计其数,比如大家熟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还有身为富二代却一直过着紧巴巴生活的“布衣院士”卢永根先生。为什么他在“不缺钱”的情况下过着如此“糟糕”的生活?
富二代犯了一个险。
1930年,卢永根出生在香港,他的父亲在一家英国律师事务所工作。他家庭条件优越,衣食无忧。卢永根的童年极其幸福,因为他的家庭条件优越。他和他的兄弟们从小过着富二代的生活,穿着昂贵的衣服,接受更好的教育,直到1941年。
1941年,日军占领了香港,11岁的卢永根跟随家人过着难民的生活。二话不说躲在 *** ,更是赤身裸体,饥肠辘辘。有时候吃一顿饱饭需要很大的努力。从此,卢永根对“吃饱饭”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目睹了一次又一次日军的残酷后,卢永根明白,即使他家有钱,也很难改变现状。只有让祖国强大起来,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让我们的人民“安身立命”。所以卢永根决定努力学习,用他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强大做贡献。
在上学的时候,因为我父亲在一家英国律师事务所工作,我希望卢永根能接受英语教育。然而,一向听话的卢永根却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接受中式教育。
17岁时,卢永根在没有告诉家人的情况下在学校加入了该党,他是一名身份极其保密的地下党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许多人梦想移居香港。卢永根家族也在港重现往日辉煌。然而,19岁的卢永根面对生活在奢华家庭的富二代,毅然选择了留下。
成为党员的卢永根去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后来,岭南农学院并入华南农学院,卢永根在执行任务的同时更加努力地获取知识。
担当重任,做时代楷模。
在卢永根老师的指导下,他走上了研究水稻的道路。老师教他7000多种野生稻品种做研究,他却扩充到10000种。在这些水稻品种中,每一个都在中国水稻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未来中国水稻研究的基础。
当他成为一名导师时,他甚至带着他的学生到全国各地寻找未被发现的野生稻物种,以保存供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的地位越来越高。慢慢地,他成了教授,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名气也越来越大。他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为世界水稻研究做出了贡献。
有一次,他去美国做演讲。美国学校表扬他,给了他优厚的待遇。我希望他留在美国。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先进的科研设备和雄厚的科研经费。但是面对这些诱惑,卢永根果断拒绝了。他在美国的家人留住了他,但他坚定地说:
“我是中国人,祖国更需要我。”
1983年,卢永根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当时,卢永根进京向有关领导申请新的晋升制度。获批后,他连夜回到学校,制定计划,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亲自提拔了很多资历不足但能力足够的老师和学者,有能力的就让他去做。正是他的这一招,让无数年轻有为的人才得以施展空室。
后来,他亲自给国外的学者写信,希望他们回国,进行科学研究,建设祖国。
要知道,当时国内的条件和国外差远了。无论是待遇还是科研环境都不一样,但正是在他的一再邀请和恳求下,业内无数奇才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染,纷纷回国。
1993年,卢永根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来他不用什么都亲力亲为,但他还在科研一线,不肯停下来。有很多事情是卢永根学生无法忘记的,但他在70岁的时候,仍然在农村走遍了山野的背面,这给学生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许多人劝卢永根说,当他老的时候,他已经做出了足够的贡献。轻松带学生,享受生活不好吗?但是卢永根反驳道:
“当每个人都有饭吃,不必挨饿时,我们就成功了。祖国培养了我,我有责任回报祖国。我有责任!”
你是院士,但你很穷。
卢永根是富二代,校长,院士。不管他是什么身份,都应该衣冠楚楚,更何况他的很多题材都是世界知名的。然而,无论是在学生还是同事眼中,卢永根和他的妻子总是很节俭。
家里除了一台电脑,看不到任何“高档货”,房子“小得可怜”。夫妻俩虽然年纪很大了,却没有人照顾。就算不会做饭也要去食堂解决。
每一粒都是辛苦的,他比谁都懂。为此,他每次吃每一粒米,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一碗米需要种多少米?”
卢永根的妻子也是教授,但为什么这两个“有钱人”过着如此贫困的生活?人们直到2017年才知道答案。
2017年,卢永根被诊断出癌症,治疗非常困难,时间不多了。知道自己病情的卢永根,在和妻子商量后,把家里所有的财产都分了出来,只留下了他们一直居住的小房子。剩余财产共计880余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教育基金。这些钱都是老两口一辈子节俭攒下来的。他们本可以生活得更舒适,本可以安享晚年。
2018年,中国纵队队员感动地亲自将奖杯送到躺在病床上的卢永根手中。他看着奖杯,仿佛回到了刚入党的年代,满怀振兴祖国的 *** 。可惜时间流逝,一切都回不去了,只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