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上个世纪的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你的一生中,你认为你在什么大学和实验室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得主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里。”
记者很惊讶,问:“为什么在一个幼儿园?你觉得你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诺贝尔奖得主笑着回答:“我在幼儿园学到了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朋友;不要拿不是自己的东西;保持事物有序;饭前洗手;午饭后休息一下;为做错的事道歉;学会多思考,仔细观察自然。我想这就是我学到的全部。”
的确,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坏习惯是孩子一生的债务。
婴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人生的初始阶段。在这期间,家长要优先考虑孩子的习惯养成。
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一个好习惯,会使你受益终生;如果你不好好适应,你会受一辈子的苦。”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习惯(包括孩子的饮食、生活、卫生等习惯)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从小事做起的,比如吃饭,注意力。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建议,儿童需要养成这样六种生活习惯:
(1)能够在提醒下按时上床和起床,并坚持午睡;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4)愿意喝白开水,不贪杯;
(5)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3岁宝宝不超过15分钟,4岁宝宝不超过20分钟,5岁宝宝不超过30分钟);
2.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为什么不扫房子就不能扫天下?儿童需要掌握初步的劳动习惯,以促进身心健康。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与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做家务的孩子就业率为15:1,收入高出20%,婚姻更幸福。
从小父母就有必要训练孩子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长大后需要训练孩子穿脱衣服鞋袜,扔垃圾,饭前拿碗筷等等。
3.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有一句话说得对,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定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大多是潜在的差生。比如大部分不专心工作,不认真学习。比如大部分痴迷于看电视,玩游戏。这些孩子不一定笨,只是没教养。
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重视、珍惜时间、强调效率、注重重点等。这些习惯如何培养?
从看蚂蚁搬家、观察小昆虫爬行、积木、不间断地玩玩具,到与孩子交谈时的耐心和面对面的对话,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专注、认真倾听的习惯。
当然,平时也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当宝宝追着大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想要什么时,要多一些耐心和互动,少一些嘲讽和急躁,甚至积极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为什么小猴子这么喜欢香蕉?这个问题对我妈妈来说很难。你觉得是怎么回事?”引导孩子寻求答案,尽量让孩子当小老师教大人“为什么”…正是在这种亲子互动和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孩子热爱学习、努力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孩子礼貌的言行和个性。
对孩子来说,从小养成有礼貌的习惯很重要。这是一个孩子作为个体在与他人生活的社会关系中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培养。
比如,我们需要教会孩子说话做事要有礼貌,不能说脏话,学会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举止要有礼貌,互相问候,举止要大方得体,对人要热情,举止要莽撞,遵守社会公德。
对于孩子的礼貌教育,更好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对世界一无所知,但却特别善于模仿。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了孩子观察和学习的参考。大人对人热情大方,大部分孩子不会退缩;大人总是关注身边人的需求,孩子也会主动关注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经常带孩子接触朋友,孩子会更愿意与人交往。
当然,家长通常也要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能,比如在陌生的环境里该怎么做?比如和孩子打游戏发生冲突怎么办?比如孩子不管自己做什么等等。平时在家,家长不妨和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游戏,把孩子可能遇到的社交场景搬到游戏里。孩子只有掌握了有效的社交技巧和沟通手段,才能在与人交往时不怯场,才能在未来成为社交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宽容、同情、共情等。也是一点点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言行,引导孩子的行为,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表扬和固化孩子的好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
可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环境是有生命的,它通过对儿童的影响来体现它的生命力。”0-6岁期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环境,也是生命力最重要的体现。他们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品质的指导者和顾问,任重而道远!加油,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