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说87版红楼梦。林黛玉乘船北上,这是在太平湖拍的。因为小说中林黛玉乘船走水路,太平湖的景色很美,我个人认为87版的《红楼梦》比较写实,没有完全体现小说中诗意的场景,但是87版的黛玉乘船北上,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太平湖的景色也是剧组的编剧周凌先生曾经路过太平湖,印象很深。后来他专程去采风,风景确实很美。所以黄山脚下的太平湖和87版红楼梦结了一场好姻缘。
这是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之一个镜头,近景。林黛玉由辽宁鞍山话剧团的陈扮演。林黛玉乘船北上也是陈的之一幕。
黛玉北上的船是由一艘旧木船改装而成的。至于船上为什么要挂竹帘,是民俗顾问邓云祥提出来的。挂竹帘是必要的,因为在旧社会,妇女看到外面的船是不合适的。此外,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挂竹帘会有朦胧之美。但邓老觉得黛玉船上竹帘前的镜头,虽如画,却不够美。
黛玉从窗户里看到牧童骑在牛背上,村姑在河边洗衣服,水从窗外流过,离她的家乡很远。我们可以想象黛玉的悲伤。据说村民扫墓也被拍下来了,可惜没有留下来,不然早就引起黛玉的伤心了。
黛玉在船上默默抽泣。这时,林如海的画外音说:你从小多病,没有母亲的养育,没有兄弟姐妹的支持。我奶奶派人来接你,就是为了减少我的担心。你为什么不去?“这个画外音肯定是少不了的,因为这就是林黛玉离开父亲北上京都的原因。而且这次演出,导演没有给中景,也没有给全景,而是给了脸部特写,正面和侧面。我们看着屏幕的时候,连头部都完全看不到,但是导演为什么要这样拍呢?这是为了表现黛玉的“哭”,因为林黛玉是哭着来的,她一生都在哭。这个镜头可以说是87版红楼梦里林黛玉之一次哭了。必须表现林黛玉思念亡母,离开生父,离开故土的悲伤。演员哭很简单,但要把林黛玉的哭表现出来,绝对是个挑战。如果观众在看这个镜头时感受不到黛玉的孤独和辛酸,林黛玉的形象就无从谈起。
坐在船上,喝着茶,贾雨村悠闲地在心里念着,玉在椽子上求好价,女人在棺材里等着飞。当初贾雨村立弓的正面镜头是87版拍的,可以删掉,没用。
87版剧组还是严格按照剧本拍的。剧本上写着:雨村站在船头,微风撩起衣襟…(衷心祝愿)玉在椽子问好价,钗在椽子飞。斩波的船头。另外,让我们看看挂在贾雨村背后的傅蓉灯笼。这是为了展示贾府的官船,所以船头挂了一盏官灯。只限于客观工艺水平,官纱灯笼不够精致,贾府官舟略显粗糙。
总觉得看黛玉乘船穿过青翠的枝头,充满诗情画意。甚至可以说这张图是黛玉乘船北上最美的一张图,想想也是有原因的。黛玉乘船北上是剧组拍摄的之一场戏,所以她精益求精,越来越谨慎。
雪燕由马明美饰演,当时只有十岁,还是个小学生。她在东方歌舞团少儿辅导班学习舞蹈。当初拍太平湖那场戏的时候,1984年的国庆节是在黄山市度过的。当时,黄山市文工团与剧组联合举办国庆晚会,林的妹妹陈主持节目。根据邓老的叙述,陈那天穿着蓝色牛仔裤和红色丝绸衬衫,和蔼而大方。还有雪燕 *** ,马明美跳的是印度舞,可惜我们找不到原始的视听资料。
林黛玉在船上哭,雪雁上前问她的衣裳。我们没在电视上看到。我找了幕后的剧照,很好看,她身上有书香。所谓“诗书填饱了她的肚子”,但在正式拍摄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优雅的打扮,只是头上戴着金钗玉珠也没用。因为林黛玉是在孝道上,化妆师杨树云。
87版《红楼梦》播出后,很多观众对黛玉的化妆发型评价很高,其中一个让化妆师杨树云印象深刻。“黛玉头发上的白簪是‘魂簪’,是她最重要的饰物之一。从进入豪宅到最后,她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身体。甚至在她弥留之际,所有的装饰品都散落一地,只有这一枝簪,才是黛玉寂寞声音的更好写照,冰清玉洁。”如果进一步分析,黛玉的这个簪子可以理解为是她母亲留下的遗物,所以黛玉一生珍藏。
其实在剧本里,林黛玉乘船北上,只说了几句话,但电视上拍了很多镜头,表现黛玉的孤独和远离家乡。黛玉睡着了,奶妈王嬷嬷披上外衣。这时细节显示蜡烛是白色的,林黛玉的发带也是白色的。简洁虽是美,但主要原因是黛玉在孝。除此之外,陪伴黛玉的只有一个母亲王和雪雁。可见林家远不如贾府。如果林家很有钱,林如海会把女儿送到北京。她怎么能不派几个丫鬟跟着她呢?是因为她怕贾府负担不起几个人的住宿费吗?
夕阳洒在两船之间,河很长,岁月很长。第二个镜头是荣宁街的黎明,冷色的黎明,和寂静。这两个镜头是时间镜头,告诉观众时间的交替,场景的变化。林黛玉弃舟落于京师。
宁街和府都建在正定。为了拍摄红楼梦,建造了大观园和郭蓉大厦。87版剧组真的很厉害。宁街的设计理念不清晰。道路两旁客栈的上铺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其实这只是晚清的情况。宁街的牌坊由雪松、胶合板和泡沫塑料制成。
宁街上建有府。它不是很长,只有90多米长,但是深度被镜头拍到了。街道两旁的店铺,珠宝店的当铺,染坊的药房,鲜果局的香料店,走在街上的人仿佛置身于两三百年前的北京大栅栏。黛玉坐桥的发型和坐船北上的发型不一样。化妆师当然不会让黛玉只留一个发型,但黛玉的年龄其实已经变了。乘船北上是《陈》中的之一幕,但实际上黛玉坐轿子进府已是一年多以前的事了。看起来是两个相连的剧情,拍摄时间相隔一年。因为乘船北上的场景是拍摄的,郭蓉大厦的荣宁街还没有建好。
街头卖艺的姑娘,不知道谁演的,长得很帅,可惜没进大观园。但是那个穿着黑色衣服拿着刀的年轻人是严明。当然,这个时候没有严明的戏,所以我应该先做一个团体演员。
镜头显示了由段扮演的王嬷嬷的正面面孔。关于她的信息不多,但是从脸来看,感觉很亲切。此外,她不是王力可山宝的家仆或周瑞家的家仆,而是像薛姨妈一样的淑女。从脸来看,段就算演薛姨妈也是可行的。雪雁的脸色明显变了。黛玉乘船北上。她才十岁,坐轿子进贾府的时候已经十一二岁了。导演通过他们的眼睛,用镜头告诉观众,北京熙熙攘攘的街道,贾府房舍的模样,即将抵达目的地。
黛玉坐在轿子里,掀开轿子的帘子。她首先看到的是宁国府,剧本写的是黛玉面前出现三扇雄伟壮丽的兽首门。两个镜头的联系我个人觉得很别扭。首先,黛玉的轿子是从东往西跑的。但黛玉在轿子里的座位却是相反的,从西到东。
相比之下,黛玉对傅蓉的镜头要流畅得多,也合理得多。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小说和剧本都写好了。荣宁的第二府全是三个兽首,但正定傅蓉不是三个门,而只是中间的门。可能是当初建的。考虑到经济,没有完全按照小说来建造,多少有些遗憾。相比之下,北影版《红楼梦》的郭蓉府确实是三个兽首的家。正定只有郭蓉府,宁国府的镜头只是换了牌匾。陈坐轿子在府前面走了两次。
林黛玉的车经过宁国府的时候,瘸腿道士的“好歌”响起,瘸腿道士的样子,好歌的声音,都是意味深长的。所以在这里,贾府被贴上了金银的标签,意味着富贵。但是财富只是一个梦想。
当轿子进入大宅时,这里有一个细节。他在小说中写道,“但他没有进正门,只进了西角门。轿夫抬着他们进去,走了一会儿。当他们拐过街角时,他们休息了一下,然后出去了。后面的女人都下车来追。另外三四个换了衣服帽子的十七八岁的,上来抬轿子。”所以87版黛玉进府完全是按照小说里的描述拍的。我们看西角楼门口的两棵小树,一眼就能看出是新栽的树苗,所以87版的郭蓉公馆很新,没有小说里的百年世家的味道,树木也不茂盛,这是时代的遗憾,非人力所能及。轿子进去,外面的轿夫就出来,轿夫就由屋里的仆人代替。可以说画面细致,这就是工匠精神。这一节就到这里,下一节我们再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