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流汗应该怎么办
出汗体排毒的一种方式,但是有的人不管是大热天,还是大阴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身体会经常出汗。虽然出汗是身体在排毒的表现,但是出汗太多,经常出汗,也是健康的表现。出汗太多,身体就很容易脱水,需要及时的补水身体的水分。那么经常出汗有哪些应对措施呢?
目 录
1总是流汗应该怎么办
1、澡后巧用爽身粉
爽身粉不仅是小孩子去痱子的一个法宝,而且也是夏天人们用来赶走汗液的一个不错妙招。在每天洗澡后,在身上拍上爽身粉,有助于帮助吸干汗水。
2、免大量的运动
剧烈的运动可以导致大量的出汗,尤其是腋窝会出汗,这样就会加剧腋窝出汗的频率和出汗量。
准备苹果和适量的薄荷叶,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到沸腾,混合相同分量的苹果醋即可食用。薄荷清凉可以帮助止汗,加上苹果醋,有助于去异味。
4、常换洗衣服
尤其是内上衣,腋窝常常出汗,导致内上衣腋窝处经常被浸湿,甚至变色发臭,所以,必须经常换洗衣服,穿着干爽的内衣能够减少腋窝出汗率,同时增加腋窝舒适度。
5、冰水
酒精有挥发水分的作用,冰水可以起到收缩毛孔,减少汗液的作用。
6、吃辛辣油腻
在饮食方面尽量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少喝酒抽烟,这样不仅使出汗的情况能得到改善,对于年轻人还可以减少长青春痘的可能性。
文章中讲了很多的应对措施,但是经常出汗可能也是疾病引起的,很可能是某种病的病症,那么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就是不能根治的。所以建议首先要弄清楚多汗的原因,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治疗和预防经常出汗的现象。
2夏天流汗多好吗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夏天流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看看现在一堆人问夏天流汗多好吗,就知道其实夏天流汗还是要分情况的,因为汗水不仅是身体的毒素,也是身体的盐分,流汗太多也会让身体处于缺水的情况。到底夏天流汗好不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专家的介绍吧。
夏天出汗多不好,莹养流失的多。
由于热天人们出汗较多,大量出汗可带走大量的钾元素,会使体内钾离子过多丧失,造成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症候。
钾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一般成年人体内约含钾元素150克左右,钾主要储存于人体的细胞内。钾是人体内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肌体中重要的电解质,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调节细胞内液的容量及渗透压,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与神经行动的传递。钾对维持人体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钾还能增强人体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降低心肌的兴奋性,故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血钾正常浓度为3.5~5.5毫摩尔/升,低于3.5毫摩尔/升称为低血钾症。低血钾症最突出的表现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称缺钾性软瘫。一般从下肢开始,特别是股四头肌,表现为站立不稳、无力或登楼困难。以后随着低钾的加重,肌无力可更严重,躯干、上肢肌力也逐渐明显减弱,直至影响呼吸肌,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呼吸衰竭,严重时还会伴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甚至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以及严重心律失常。一旦发病,应立即去医院进行补钾治疗。
缺钾性软瘫当以预防为主,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瘦猪肉、鳝鱼、花生、海带、香蕉等。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防止血钾过分降低。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夏天流汗多好吗的相关介绍和说明了,在这里专家们都很好的给你们说明了一般正常的出汗量和过多的出汗量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不好的地方和原因。夏天一定要记得多喝水,这里的水不是指饮料,而是白开水或者用白开水冲泡的一些富含营养物质的水。希望大家都身体健康。
3艾灸部位出汗的原因
艾灸部位出汗的原因:
1、太热就容易出汗,这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如果天气很热,再加上我们艾灸,这样就更热了,这种热的出汗,应该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2、人虚会出汗,我们会看到,阴虚的病人会出汗,但是很多人不仅仅是阴虚同时伴有阳虚的症状。所以我们有时会看到上热下寒的,这样的病人具有阴阳俱虚的症候。
3、艾灸患处出汗,出水,应该是在排寒湿。
4、艾灸后,艾灸部位出汗,应该是病邪在找通路,艾灸患处有出汗应该是好消息,有可能是寒湿,在这里找通路。
5、如果艾灸出汗,自我感觉很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表示邪去症安,是好现象。如果艾灸出汗,自我感觉很累,很乏力,表示正不胜邪,此时应该结合一点食疗,吃一点补气血的食物或药物。
6、还有,如果自身患有结核病,甲亢,免疫力低下等疾病也会有自汗,盗汗症状。
自己分析一下,您属于那种出汗,可以针对性的治疗。
艾灸后出汗的知识拓展:
1.艾灸后皮肤痒是怎么回事?
艾灸后皮肤出现疹子,并且瘙痒难忍、心烦气闷等症状,在中医学角度来说都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例如荨麻疹是脾虚之后湿邪堆积无力运化,与肝火化风之风邪狼狈为奸,行入血液,发作时不定位成片发作……其他所有西医说各种不同症状的皮疹、斑疹、丘疹、带状疱疹……都是湿邪为主的风邪、寒邪团伙,流窜搞破坏导致各种皮肤病。
艾灸后皮肤出现疹子,并且瘙痒难忍、心烦气闷等症状,在中医学角度来说都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例如荨麻疹是脾虚之后湿邪堆积无力运化,与肝火化风之风邪狼狈为奸,行入血液,发作时不定位成片发作……其他所有西医说各种不同症状的皮疹、斑疹、丘疹、带状疱疹……都是湿邪为主的风邪、寒邪团伙,流窜搞破坏导致各种皮肤病。
2.艾灸后全身酸痛是怎么回事?
艾灸之后一般都会有针次部位或相应的经络有酸、麻、胀、痛、沉等得气的感觉,这是因为身体元气跟病邪做斗争的表现,病邪必须发出来,发出来会有各种途径,都是身体自己选择的,我们控制不了。但是如果持续时间比较长,建议建议暂停艾灸,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水果,可能是水分补充不足引起的,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3.艾灸后皮肤出现红肿是怎么回事?
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会开始出皮肤红肿、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皮肤红肿会慢慢消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也是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发红表示你的身体有寒湿呢,有於堵;另一方面也说明你的身体灸感还不错,坚持下去你会看到更好的效果。一开始可以早晚灸两次;好转后每周2-3次即可。灸完后喝些温开水,注意不要受凉,吹凉风和喝冰饮都是不行的,再就是注意选择好的艾条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艾灸后皮肤红肿,就要先暂时停止艾灸,等到皮肤恢复后在进行,这样就能更好的祛除身上的毒素了。
有关艾灸后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原因,想必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到了,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都不要惊慌,这是把身体中的寒气和毒素给逼出来,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要停止艾灸,注意不要受凉,不要破坏肌肤,多吃清淡的食物,多喝水,这样就能有效的恢复健康了。
4吃饭时头上出汗特别多都有以下的原因
吃饭时头上出汗特别多都有以下的原因:
一、进食后吸收了食物中的营养会使血液中的红色素增加体温上升,食物中的水分也会被吸收,体温上升加上水分过多人体就会通过(出汗)把水分和热量排出体外。
二、体虚自汗。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令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治疗原则: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中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胃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食用。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鹤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气虚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
忌食或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5如何判断我们体内是否有湿气呢
身体有湿气,会让人感到困倦、四肢沉重、没有食欲,很多人认为出汗可以排湿气,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怎么判断体内有湿气、祛湿吃什么好?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湿气比较重引起的现象: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舌头甚至黄中带腻出现肠胃炎现象。
引起湿气的原因:脾虚,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此外,现在生活的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也会造成湿留体。
如何判断我们体内是否有湿气呢?
我们可以从头到脚这样来看。如果夏天老觉得头沉沉的,累累的,像洗完澡裹一个大湿毛巾在头上,昏昏沉沉的,“头重如裹”,这是一种湿重的表现;又比如说眼皮肿,颜面浮肿,舌质厚腻;再比如说总是倦怠乏力,身体沉重,老想睡觉,不想吃,吃完了以后还拉,大便还稀软,或者不成形,解得不痛快,所谓大便不畅,这都是脾虚的表现;还有下肢的肿,也是一种湿的表现。
最核心的表现在什么呢?比如经常会有一些食少纳呆不想吃饭,大便溏软,或者不消化的食物都可能出现,脾虚症状就有了。我们讲脾主运化,输布到全身,这时候相当于一颗米加上水以后,放在这儿再多时间,用再多水也不会成为米饭。只有加上热,给它煮成了粥,或者米饭,这样才能熟。而脾胃功能差、脾阳不足的时候,如同这一锅饭火候不够,生米永远蒸不成熟饭。脾阳虚时,大便总不成形,拉不消化的食物,甚至有菜叶,怎么吃的怎么拉出来,这个时候说明脾虚了,要格外注意。夏天往往食欲差一些,不像冬天老想吃,夏天本身外界又热,消化功能又弱,这个时候脾虚要格外小心,及早的注意。
哪类人群特别容易被湿邪所困?
比如肥胖的人,往往是长期爱吃油腻、甜食、肉食,容易化生痰浊,代谢不了,在体内堆积。中医讲湿热是痰积的,这种人能真正咳出有形的痰,有时候是无形的痰。这个时候往往还是糖尿病早期的表现。肥胖是万恶之源,是导致很多病的源头,早期的话要及早地遏制住肥胖,对以后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会有好处的。所以肥胖的人要特别注意健脾利湿,少吃多动,能量还得够。
再有一个是脾虚的人,这个脾虚分为脾气不足和脾阳虚,脾阳虚在脾气不足的情况下还增加了怕冷。有些人夏天绝对不敢开空调,不敢开风扇,就是气不足,而且是阳气不足。气不足可能爱出汗,除了说话声音低,有气无力的的表现之外还加上一个怕冷。所以脾阳不足、脾气虚要格外注意,尽量别等到湿邪困脾,又导致大便稀溏再治,要及早用健脾的方法。我们知道茯苓饼,这是一个小吃,茯苓还可以加上陈皮煮水喝,也可以健脾,还有藿香、佩兰,摆在床头也有避暑湿、祛秽浊的作用。
有人说多出汗可以排湿气,这种说法对吗?
出汗的过程要散热,如果出大量的汗还会丢失很多电解质,这个时候可不一定排湿气了。汗水阴液,对于湿有一定利的作用,但是体内的湿还仍然存在,那是因为脾虚造成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健脾利湿的方法,增加脾的运化功能,把水谷输布到全身,重新利用。
而单纯的出汗,不完全是中医讲的利湿的概念,大量的出汗是不利的,如果再不能及时补充,更加不利,这样是不好的。
健脾祛湿吃什么?
健脾的食物有: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小米、莲子、苋实、猪肚、鸭、鹌鹑等。
祛湿的食物有:鲤鱼、赤小豆(红豆)、金针菜、莴苣、薏米、扁豆、冬瓜等。
健脾祛湿食谱推荐:茯苓粥
取粳米100克,淘净;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调至武火将水烧沸,水开后转用文火熬至糜烂,然后加入盐、生姜粒若干,搅匀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据口味可加入红糖。长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渗温、健脾祛湿的功效,对于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疗效。